老子的身世到底如何?为什么没有他年少时期的史料呢?

  李耳(约前五七一年~前四七一年)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后人尊称为老子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尊为教主,亦称太上老君。

image.png

  据《史记正义》载,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老子出生那天,理氏来到一棵李树下,割开左腋,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image.png

  老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不得而知。他自幼一定是聪慧好学的人,知识及道德修为也一定是出类拔萃的饱学之士。否则当时的周朝也不会任命他为“守室之吏”,用现代的话来讲,老子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是收图书,保管图书的一位官员。对于一位对知识有着强烈渴求的学者来说,这样的一个环境,他的知识和智慧一定会得到极大满足和提高。因为他所能看到的东西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所接触的人也都是高层次的文化人和学者,在这些人中,就应该有慧眼识大德之士、并引导老子走进之门的高人。再加之老子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又有一位密而不宣的觉者师父,使老子能够成就中国伟大的先哲、道家的始祖,并能够彻悟天地万物之玄妙,也就属于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我们翻开《史记》,那里面对老子的记载,是字也寥寥,事儿也寥寥。通篇五百余字,事儿就两件,一是“孔子适周”就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另一件就是,老子“见周之衰”乃出关而去。

  我们先看看第一件事,孔子到周朝都城去拜访老子。问礼求教后,非常感慨,他激动的对他的说:“今天我看见老子了,他大概就是龙啊!”

  让我们看一看孔子“观龙”的情景。西元前五二三年的一天,孔子由南宫敬叔陪同前往周都去向老子求教。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一定谨记在心!”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二人来到黄河之滨,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处下;众人处易,水处险;众人处洁,水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傚法水德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之心脾,受益匪浅,终生难忘。”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为什么?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吾师也!”

  我们再了解一下老子的第二件事儿。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要远走高飞了,老子要出关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就得经过函谷关。函谷关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潇洒飘逸、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出关后就不会再回来了,就远走高飞了。于是缠着他,要老子写一点东西,然后恭送他老人家出关,老子欣然颔首。

  老子答应为尹喜写作,是有原因的。《史记集解》中说,关令尹喜“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就为他着书了。

  老子胸有成竹,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玄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官了,我要跟您一起走。”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的跟着老子出走了。不知过了多少年,后世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仙游呢!

  我们再看看老子享誉世界的大作《道德经》。也称为《老子》。

  《道德经》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寻其根。章章玄妙,字字珠玑。着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之为《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则称之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开篇讲“道”。“道”是老子理论体系的核心,他认为“道”先于世界万物存在并且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说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一个浑然一体的物质存在。在老子看来,“道”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感知的精神性实体,并且由“道”可以生出万物世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由“道”化生出元气,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和合而产生天地万物。

  以“道”为基础,老子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之中,并在这运动变化之中产生出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范畴,如有无;祸福;恶等。每一矛盾范畴的两个对立面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就是说,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丑的含义了。在承认矛盾双方互为存在条件的前提下,老子还认为对立面双方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无不向其反方面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除了将“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外,还将“道”作为是万物的归宿。万物从“道”而生,最后又复归于“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覆命。”

  老子主张无为的,反对有为的,大力推崇以德化民,他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国家的是宽容的,它的人民就是淳厚的;国家的是严峻的,它的人民就是狡诈的。“是以对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对于人治和严刑酷法,他抱着否定的态度。

  老子的心目中理想的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甚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对人们理想生活乐园的最早描绘,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使人人向的环境,又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生存环境。

  老子否定人的知识来自于感觉经验。他认为,体验和认知“道”,完全不需感性认识,只需要“虚静”、“玄鉴”的认识方法,即可达到“闻道”的目的。“虚静”、“玄鉴”即要求人们内心虚静,不存任何杂念,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就能达到心灵虚静的状态。这个理论已成为指导道家的主要方式之一。

  老子“道”的学说,是一个囊括寰宇的能够指导和规范全人类实践的完美的体系。“道”无结构无组合,他以差异、递归、德育产生出万物。“道”是正的纯粹的科学,他的行为科学也完全依存于关于道的理论,因而他是中华古国提出行为与思想完美结合的先驱。老子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学说在中国、军事、、哲学、医学、养生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学说,到后来基本上发展为两个方向:一是庄子将老子的世界观发展成“无为而治”的理想架构;另一就是将“道”解释为现实的“规律”,以“道”为礼法的思想依据,形成了“法家”学派。

  老子的好友秦佚曾这样评价老子:“老聃大圣,替天行道,神游大同,千古流芳。”

  秦先生的这句“替天行道”,道出了老子入世的谛。老子来到我们中间,犹如天使降临,他给我们带来了天或者说是神的嘱托,给我们架起了一条可以回天的天梯。这就是那本《道德经》的本意和初衷。拨开湮在老子身上厚厚的尘垢,毋庸讳言,老子的五千言不单单是教导你治国治家和生存的哲理,更主要的是给人们指引了一条明确、具体且作性极强的之路。

  老子及他的《道德经》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为全人类本次神传文明的发展监定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坚实的基础。

  老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让老子的思想走出书本和课堂,融入到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实践老祖宗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好在这一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