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和秦国相 最后一天下的为什么会是秦国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国和楚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五百多年时间,属于中国古时候历史上的春秋战国阶段。自春秋初期到战国末期,能够一直存在的强国主要就齐楚秦这三家。其中,在中原国家看来,深居荆蛮地区的楚国被认为是“暴发户”。这主要是因为楚国一开始不过是领着子爵的诸侯小国,但是凭借着对周边国家地区的步步蚕食,楚国最终成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庞然大物。不过,就是这样的春秋战国第一大国,为什么让秦国一了天下呢?
nsp;
首先,在军事实力上,楚国完全拥有一天下的可能性,在秦始皇一开始讨伐楚国的时候,起初只派了二十万大军,结果被项燕打的抱头鼠窜。之后换上王翦领军,秦始皇随即将秦国家底的六十万大军交给前者,并在使用了反间计的情况下,才最终攻下楚国。这在秦灭六国的时候,楚国完全享受着和赵国一样的重视程度。由此,军事不能成为决定秦楚谁能一天下的关键因素。
nsp;
其次,还有人将楚国的失败归结为南方经济的落后。诚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重心一直处在北方中原地区,尤其是魏国、宋国等地区。而且,楚国国土的南部,也确实是人烟稀少的未开化之地。不过,楚国自春秋开始就一直将自己的治重心向中原地区推进,不进吞并了山东地区的楚国,还在齐国灭宋的过程中趁势占领了宋国的部分地区,还接受了当年越王勾践赠予的淮北之地。由此,楚国早已不是一个国家,其国土的北部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密度,都接近北方中原的水平。
再者,在军事、经济等因素外,笔者认为人才问题是导致楚国衰落,秦国崛起的重要原因。就秦国来说,虽然是自商鞅变法之后走上强大的,但是商鞅这个人,并不是秦国本土人,而是来自于卫国。除了商鞅之外,张仪、李斯、吕不韦等人才,都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由此,秦国的强盛和一,主要还是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才。
nsp;
与此相对应,楚国却和秦国干着相反的事情。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着这样一段话:
“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这也是“楚才晋用”说法的来源,讲的就是楚国人才外流的问题。其中,春秋时期帮助吴王夫差灭楚的伍子胥,战国时期为秦始皇一立下汗马功劳的李斯,本来都是楚国人。再如屈原、项燕等楚国人才,也没有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由此,秦国不仅挖掘着白起、王翦等本国人才,还大量吸收着外来人才。而楚国不仅没有吸收多少外来人才,如秦穆公的相国百里奚就被楚国漠视,而且还将自己的人才推向楚国的对立面,岂有不败之理。
nsp;
最后,除了人才任用上的问题,秦国崇尚武力的精神特质,对上楚国追求浪漫的文化气息,而且是放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期,自然是前者更具有一天下的动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楚国人民的抗争精神还是令人尊敬的,也即后来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