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三国鼎立,魏占其七rdquo;的含义是什么?只是领土大小吗?

  在东汉末与两晋之间,曾有魏、蜀、吴三国鼎立,这是妇孺皆知的历史。而有趣的是,后世还广泛流传“天下三分,魏占其七”的说法。都“三国鼎立”了,还怎么能如此不均衡的“魏占其七”呢?

  一、“三国鼎立”的合理性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作者罗贯中写出了这样一个章节标题“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其中所谓的“定三分”,正是诸葛亮《隆中对》的一大重点,亦是往后三国的局面——三国鼎立。

  从根本的经济发展考量,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导致的加剧。在长江流域,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并相互抗衡的阶段,为蜀汉东吴的对立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在北方,尽管北方经济基础优于南方,但受连年割据的影响,其也不足以对南方形成实质上的一。于是南北对立,东西抗争的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

image.png

  当然,三国鼎立的直接推手还是地方割据。自东汉末年地主豪强集团打破原本的局面,拥兵为重,或自定计划,或择木而栖,东汉就首先被分割为了数个版图。最后留下魏蜀吴三家,便可视作是割据政权们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因而“三国鼎立”,说的其实是东汉末期的局势。总体而言,鼎立时期的国家版图被魏蜀吴三个政权瓜分,三家相互制衡,短暂地促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而三国的一些具体国情,即最终影响三国被曹魏一的力量,则并不在“三国鼎盛”的词义外延之内。

  二、“魏占其七”的具体含义

  “三国鼎立”虽说明不了魏蜀吴的一些国情,但“三分天下,魏占其七”却是在形容这部分内容。“魏占其七”,指代的是魏国在军事、人口、实际控制疆域等多方面的优于蜀汉和东吴的国情。亦可以如此理解:曹魏最终一天下,其依凭的正与这占“其七”有着密切联系。

  就军事而言,曹魏是三国中唯一有着极强军事集中性的政权。在曹魏的权力分配体系中,除了处于正中心的曹和曹丕,便是曹氏疏族和与曹父子关系亲密而稳固的姻亲夏侯氏。这使得曹魏的军事力量能够很好地被集中,其实力亦能通过安排得当的军屯制度较快恢复和发展。

  但在东吴,因为孙权依赖当地世家大族,所以他不得不让渡一部分权力。为更好地控制政权,孙权甚至掀起过非常不合常理的立储之争。至于蜀汉,虽是一个政权,却也是侠客流民的聚合体。蜀汉军队尾大不掉的局面,东吴更甚,更遑论与曹魏较。

  就人口而言,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有绝对优势。因为史料的有限,人们难以得知三国时各地的具体人口。但取两组较为典型的研究数据,已能够反映三国在当时的人口差距。

  三国鼎立时期,蜀约28万户,94万人;吴约52.3万户,230万人;魏约66万户,443万人。曹魏约占总人口的58%。而在各自总人口中,士兵和官吏的数量也相差较大。蜀国士兵总数约10.2万,官吏约4万;吴国士兵约23万,官吏约3.2万;魏国士兵数据缺失,但约在40万以上。

image.png

  在后来曹魏逐渐一的过程中,蜀汉在投降时人口约为108万;东吴约为256万。而魏景元四年(263),魏蜀合计人口是537万。由此推之,曹魏在灭蜀前人口约429万,约占三国总人口的54%。

  就实际控制疆域,曹魏也是蜀吴难以企及的对手。从数据上来说,正如我们在常见的三国鼎立的地图上所见,魏蜀吴三国的疆域面积是相差不大的。但问题是,蜀汉和东吴有更多的土地并未被正纳入中央的治。而东汉划分的中央对其有较强控制力的十三州,有九个都为曹魏所占领。

  且在蜀汉和东吴,中央还需要拿出远曹魏多的精力去应对周边及域内的少数民族。虽然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更多的是文学上的虚构,但这正反映出了蜀汉在处理少数上的付出大于收获。事实上,直到蜀汉灭亡,西南的不少少数民族都还在强调自己此前是听命于蜀汉的。

  是故从影响一国之实力的军事、人口等多方面去较,曹魏都是超过蜀汉或东吴的存在。用以说明当时政局的“三国鼎立”不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那就自然需要更能反映曹魏之强盛的“天下三分,魏占其七”的出现。两个说法并不冲突,反倒能相互补充。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