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古人在元朝灭亡后,没能再书写忽必烈时代定鼎中原的奇迹?
很多人都不了解蒙古,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01
无法再现的奇迹
13世纪初期蒙古帝国的崛起,可以说颠覆了欧亚的与文化格局,同时也间接的影响到了欧洲文明的走向。
在这样一个历史大潮中,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东亚一改祖先们原本位的方针,致力于恢复当地的农业经济,同时吸收儒生进入,建立稳定的官僚系,他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为元王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开启了大一格局的2.0模式(1.0模式为秦始皇所创立)。
但是,近百年后,元王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可没有祖辈那么幸运。
这位元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虽然消灭了权臣伯颜的威胁,但是执政未久,就接连经历了农民和地方精英掀起的叛乱,帝国元气大伤,最终被定都应天府的明王朝派出的北伐军驱逐出大都。
蒙古军事贵族入主中原的天命,也就此戛然终止。
此后的六百多年时间里,蒙古骑兵虽曾数次南下或东进,窥伺中原,但都是昙花一现,无法像忽必烈那样建立起一个合原与农耕区的大帝国。
很多人不由得疑惑,为什么蒙古人在元朝灭亡后,再没能书写忽必烈时代定鼎中原的奇迹呢?
从历史上看,忽必烈能够完成建立元王朝的霸业,与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分析忽必烈崛起的过程,我们应当将其放到蒙古帝国扩张的大历史脉络中进行研究。
蒙古人的骑兵固然强悍,可是他们能够在短时期内纵横欧亚的运气成分也不可忽视。
02
忽必烈搭上了顺风车
蒙古军事集团初崛起时,整个欧亚几乎处在一种四分五的状态当中,与蒙古内部的一趋势形成鲜明的对。
当时,在的西北地带,斯拉夫人建立的留里克王朝与立陶宛、波兰争战不止,国力下降,同时其内部的贵族又趁机敛权,从而加速其衰落。
在波斯高原,人建立的阿拔斯王朝,同样处在内部贵族纷争的状态中,他的死对头拜占庭帝国,也仅能在地中海以东维持住自己在小亚细亚西部的少数领土和都城君士坦丁堡。可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遭遇了的洗劫,拜占庭经济残破不堪,尚需要时间恢复。
在南亚次上,印度北部地区被数个突厥人建立的王国所控制,其中以德里为中心的突厥王公势力最强大,而在印度的南部,达罗毗荼人始终保持着对德干高原的控制,并轻松挫败了数次异族军团的南下。
说完了远处,再看蒙古高原附近,在高原西南部的天山南北地区,由契丹帝国后裔建立的西辽政权王室,由于接纳了乃蛮部落的王子,引狼入室,反被归降自己的乃蛮人所毁灭,在西辽的西部,中亚强国花剌子模觊觎西辽土地已久,所以积极派兵干预,双方掐架不断。
在蒙古高原南部,立国三百多年的西夏王朝本就国土狭窄,资源匮乏,而且其宗室内部也陷入到了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中,太后干政,权臣弄权接连出现,西夏根本无暇顾及蒙古发生的事情。
在蒙古高原的东南,曾经凌驾于蒙古人之上、由女军事贵族建立的金国也趋于衰落。此时,他们正与偏安长江以南半壁江山的南宋围绕陕西南部和淮河流域展开激战,互有胜负,谁也吃不掉谁,漫长的战争消耗了金国有限的国力,也加深其内部的矛盾。
至于南宋方面,虽然侥幸防御成功,但其权臣史弥远叫停了战争,不惜死自己的政敌韩侂胄,砍下他的头颅送给敌人来乞求金国能许可他们昂贵的和平。
最后,与东亚隔海相望的本群岛,此时也处在将军幕府的治之下,天皇成为虚君,一些本的地方诸侯对于幕府的敛权大为不满,所以也企盼着一场外部干预,能够给他们提供夺权的机会。
通过简单的陈述,我们会发现,13世纪前期,除了成吉思汗治下的蒙古高原完成了局部一大业外,欧亚的部分的政权都处在一种衰落的状态中,固然,他们衰落程度不一,可是内部的权力斗争与地方叛乱,让他们根本无暇关注蒙古高原可能出现的世界征服者。
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蒙古人通过他们闪电般的攻势,接连攻灭了相对弱小的花剌子模与西辽,同时重创了钦察原的游牧部落和东欧的封建主军团。
西征结束后,他们挥师东进,在与金国的战争中获得了对手先进的军事技术,例如和复杂的攻城器械,都因此战传入到了蒙古军中,为他们所用,这便更让成吉思汗如虎添翼。
到成吉思汗死后,拖雷诸子领的大军继续南下,在与南宋达成秘密协议后灭亡了金朝,华北地区由于失去一权威的压制,瞬间变成了无数军阀混战的局面。不过,此时的蒙古军事集团仍然秉持着原本位的战略,根本无意于解决华北四分五的政局,在取得对方交纳钱粮的承诺后,其迅速收缩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改而继续向西征讨东欧的斯拉夫人与波斯高原的民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蒙古人不是一开始就把定鼎中原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正在中原建立稳定的治秩序,还得等到成吉思汗的孙辈才有起色,这也更说明了,当时的蒙古人运气有多好,他们的成功有多么的偶然。从某种程度上讲,忽必烈的成功,正是因为他及时坐上了这趟顺风车。
03
神话的局限
可是,当元朝覆亡以后,整个欧亚的政局又发生了巨大逆转,这和蒙古人崛起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在斯拉夫人生活的地区,莫斯科公国的君主通过假意讨好蒙古治者来扩张自己的势力,逐步摆脱其治。
在波斯高原上,蒙古人建立的伊尔汗国被成吉思汗家族的远亲帖木儿军团颠覆,可是,帖木儿本人执着于军事征服,无意于和平建设,所以在他死后,局面继续持续着。帖木儿集团的败落,让一度被其压制的中东的突厥人缓过劲来,他们重新集结起来,进攻拜占庭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并于1453年将其攻破,这就是后来叱咤风云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他们西讨,向西直逼中欧重镇维也纳,向东与波斯高原的萨法维王朝激战,以少量装备火器的步兵大败萨法维的骑兵主力,成为中东数一数二的强国。
在南亚,帖木儿的后裔重新集结了忠于自己的突厥军团残部,并利用当地的诸侯矛盾频繁出击,成功控制了印度北部地区,建立起了莫卧儿帝国,与南部印度教王公进行对峙。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蒙古高原的西部,同时出现了三个强大的势力,他们分别是莫斯科公国、奥斯曼帝国与莫卧儿帝国。三大帝国都处在上升的阶段,蒙古人向西扩张的道路就此被牢牢堵死,只能向东。
向东也不好使啊,和西部一样,在东亚,朱元璋下的明朝军队消灭了陈友谅与张士诚等竞争者,利用南方的财赋支撑向北出击,将元顺帝赶回了原腹地。原先几乎控制整个欧亚的蒙古帝国,瞬间缩水成为了仅能保持蒙古原一隅的。
蒙古高原内部此时也回归到了的状态当中,元顺帝死后,他的后人被当地军事贵族袭,失去了蒙古人众望所归的成吉思汗后裔的帅后,局面不断失控。接下来谁能称霸高原,就得让拳头来说话了。于是,经过激战,在原内部也大致分化为鞑靼和瓦剌两个军事集团,明朝皇帝朱棣对于蒙古高原一所可能造成的威胁有所觉察,所以积极出击,努力维持瓦剌与鞑靼相互制衡的局面,让他们无力窥伺中原。
但是,朱棣死后,蒙古高原暂时出现了瓦剌一家大的局面,他们的首领也先在土木堡一战俘获了明朝皇帝,想借此进攻北京,重写忽必烈的神话。不过,由于此时明朝合了长江南北的力量,不像金朝那样腹背受敌,所以得以集中全力迎战,力主守卫京师的兵部尚书于谦从华北和华南调来了大量生力军救援北京,与京城守军联合出击,逼退了也先的大军。
也先本就抱着试试的心态进攻北京,一看定鼎中原无望,只能释放英宗皇帝,然后向西扩张,结果,攻打北京受挫让也先在部族联盟内部威望大跌,此时蒙古恰又碰上了严寒的打击,物质资源匮乏,一部分贵族趁机发动,死也先,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蒙古高原内部的趋势。
到17世纪初期,蒙古南部又出现过林丹汗这样的也先式人物,不过,此时他夹在明朝军和皇太极的后金之间,扩张乏力,最终也被皇太极所击败。漠南蒙古部众被皇太极以八旗制进行改编,其贵族首领又与满洲精英的家庭联姻,后金借此强化了女人和蒙古人的合作,从此,近中原地带的蒙古人与后金军事集团在一起,再无发展的机会。
17世纪晚期,天山南北又出现了准噶尔汗国,可是,此时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受到侄子策妄布坦威胁,外部又同时面临沙皇与清王朝的夹击,所以也是昙花一现,最后由于内部贵族叛降乾隆,被清军摸到大本营将其全歼。忽必烈定鼎中原的神话,更没有机会重写了。
因此,如果将成吉思汗一原前后的欧亚格局与元顺帝北狩以后的世界局势稍加对,我们会发现,蒙古人的军事实力固然强悍,但13世纪前期欧亚板块上,除蒙古外势力的同时衰落,是忽必烈能够延续祖辈的扩张大业,从而完成称霸欧亚的主要原因之一。
历史就是这样巧合,这也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