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爆发蝗灾 姚崇是怎么劝唐玄宗灭蝗虫的
对唐朝蝗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玄宗庆历四年(公元716年),山东一带发现大量蝗虫。当时,老百姓认为蝗虫是上天派遣来的,眼看它糟蹋庄稼,却不敢捕捉,只是整天焚香叩拜,希望老天垂怜。
这个消息很快就报到朝廷,百官也是主张姑息,祈求上天收回蝗虫。玄宗虽是个聪明皇帝,但既然皇权天授,皇帝也不能得罪上天。
这时,蝗灾愈演愈烈,再有拖延,必然导致颗粒无收,百姓饿死,不是人蝗。就是蝗。
在此成败得失的关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出来主张灭蝗的,只有宰相姚崇。面对精明强悍的聪明皇帝,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姚崇釆取了巧妙的做法和坚定的态度。
他先是引经据典驳斥那些食古不化的读书人。他说《诗经》早有记载:“秉彼蟊贼,以付炎火。”说的就是用火扑灭蝗虫的做法,古人可以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他提出了实际的做法:夜里在田间点火,火旁挖大坑,蝗虫向火。扑火即烧。烧后即埋。他又分析了灭蝗的可行性:田皆有主,下令他们灭蝗,他们各自行动决不会怕累怕烦。
为了打消皇帝的顾虑,他特意举出中兴汉朝的光武帝(因为玄宗也是中兴唐朝的皇帝)鼓励灭蝗的做法,争取了玄宗耳朵。
灭蝗如救火,姚崇不仅有胆有识,而且有周密的行动计划。他派出多名御史,分头奔赴各地监督灭蝗,使各地官员不敢怠慢。
但是,汴州刺史倪若水接到命令仍然不肯行动,他有他的看法,他说:“蝗虫是天灾,对付天灾只有自己修德,人力是无可奈何的。以前也有人想灭蝗,结果灭不了为祸更甚。”
姚崇听到消息大怒,但他还是运用恰当的策略,免得在争论中白白拖了时间。他派人给倪若水送去一信,信上说:“古人说,一个地方若有品德优良的太守,连蝗虫都会避开他管辖的境界。你也说修德就可以免灾,这么看来,你境内的蝗灾就是你不修德所致的啦?”
他话锋一转,质问道:“偎如坐视蝗虫吃光了庄稼,今年失收我看你这刺史还怎么当?”
倪若水见信大惊,立刻布置灭蝗,“乃纵捕得蝗一十四万石”。
各地蝗之多,朝廷百官又惊恐起来,都以为生过多要招“天谴”。玄宗听多了这种议论,心中疑惧,就召姚崇来重新考虑。
姚崇非常坚定:“这是庸儒拘泥于古书的说法,须知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魏朝时,山东曾发生小规模蝗灾,因为不蝗,以至变成大灾,后来木皆尽造成饥荒,百姓饿得人吃人。现在如果山东不治理飞蝗,将来河南河北各地都要受灾,而河南、河北百姓家中已经没有存粮,今年收成是国家安危所系。现在即使不尽蝗虫也能克制它,难道还要养以遗患吗?”
玄宗听了,觉得有理,就不阻止灭蝗了。
这时,被人号称为“伴食宰相”的卢怀慎出来劝阻。卢怀慎并非佞,也非无能,他是个清廉而谦厚的官员,一向自知才能不如姚崇,因此诸事都遵照姚的意见办,但这一次,他觉得事关国运,也出来开腔了:“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
姚崇毅然说:再放纵蝗虫,庄稼就完了,百姓怎么办?虫救人,有祸归我,决不要你分担!
姚崇针对朝臣甚至皇帝对“天谴”的畏惧,明确提出不要皇帝下旨,以免影响了他好生恶的美名,由自己以宰相名义下令,如果上天发怒,便降灾于自已好了,如果事情办不好,便削掉自己全部官职。
见姚崇这样坚决,上上下下的反对者也无话可说了,灭蝗行动全面铺开,蝗灾扑灭,对国家命运和百姓安危的威胁终于解除。
安危之时,成败之间,姚崇不但敢于承担责任,而且于排除障碍,提出处理危机的有效办法。
荀子说:“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姚崇正是这样,对拘泥古书的,他以古书开导;对效法先王的,他以先王劝诫;对奢谈修德的,他以德行斥责;对怕负责任的,他以当祸患而宽慰。不伤一人,力排众议,挽救危亡而不影响团结,姚崇可算是“仁者必智”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