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殿廷卫士的称号是什么?《明史》对此又有什么记载?

  大汉将军,明代殿廷卫士的称号。锦衣卫所属曾编有大汉将军1500人,取身材高大者为殿廷卫士,以资壮观。另有红盔将军、明甲将军等,亦殿廷卫士称号。凡朝会及皇帝出巡,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轮值。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明史·职官志五

  “大汉将军”为明代天子卫率,隶天下第一卫——锦衣卫。据《明史》记载,总人数1507名。《明史·职官志五》:“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

  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间注:共一千五百七员)等侍从扈行。”

  明史·兵志一

  又考《明史·兵志一》:“侍卫上直军之制。太祖即吴王位,其年十二月设拱卫司,领校尉,隶都督府。洪武二年改亲军都尉府,中、左、右、前、后五卫军,而仪銮司隶焉。六年造守卫金牌,铜涂金为之。长一尺,阔三寸。以仁、义、礼、智、信为号。二面俱篆文:一曰“守卫”,一曰“随驾”。掌于尚宝司,卫士佩以上直,下直纳之。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所属有南北镇抚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察缉捕。已又择公、侯、伯、都督、指挥之嫡次子,置勋卫散骑舍人,而府军前卫及旗手等十二卫,各有带刀官。锦衣所隶将军,初名天武,后改称大汉将军,凡千五百人。”

  据此,“大汉将军”初名“天武将军”。

  明太祖实录

  考《明太祖实录》,《明史》记载确实。《明太祖实录》吴元年十二月辛酉:“中书左相国李长率礼官以即位礼仪进:……天武将军四人位于陛上之四隅,皆东西相向……”
这是明代官方史料中第一次出现“天武将军”之称。

image.png

  《明太祖实录》洪武六年五月乙丑:“国朝将军之设,选躯体丰伟有勇力者为之,号曰天武将军,立将军千、百户,总旗属其众。以年深者等而升之。凡早晚朝及宿卫扈驾俱执金瓜,披铁甲,佩弓矢,冠红缨铁盔帽,列侍左右。如大朝会则披金甲、金盔帽,列侍殿庭。俱有定数,其有品秩者,依品俸级,余皆支米二石。若亡故,子弟愿代者,验有勇力方许。民及人材投充者,亦验其可否而用之。初隶拱卫指挥使司,后隶锦衣卫,止称曰将军。”

  可见,“大汉将军”初名“天武将军”,隶拱卫司,其始至迟在朱元璋称帝前的吴元年。洪武十五年,撤拱卫司,设锦衣卫,“天武将军”改隶之,名称也改为“将军”,不加任何雄壮的形容词。

  那么“将军”又是什么时候改称“大汉将军”的?明代官方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明孝宗实录》中的一段记载,可推测其大约是在永乐年间。《明孝宗实录》弘治六年五月壬申:“兵部尚书马文升等应诏言九事:……一,定世袭以别功勤。谓:永乐中选充大汉将军,随驾征进迤北等处,及有擒斩功次,除授千百户等官,子孙俱照例承袭。正七年有旨,凡由大汉将军升职者,子孙承袭递降一级,今一例减革,恐人心嗟怨。乞自永乐二十二年以前升除,曾承袭二三辈者,照旧世袭,曾经减革者,候其子孙告袭,复还原职。世袭以后授职者,俱如正中例……”

  南村辍耕录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大汉》条:“国朝镇殿将军,募选身躯长大异常者充,凡有所请给,名曰‘大汉衣粮’,年过五十方许出官。”成书略早于《辍耕录》的《山居新话》(杨瑀)卷4:“国朝镇殿军将,凡请给衣粮,名之曰‘大汉’,但年过五十者方许出官。”陶宗仪的记载可能源于杨瑀。《南村辍耕录》是研究元末明初历史的重要笔记史料,其记载的实性早已在学术界有共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