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战争频发,春秋战争有着怎样的特点?
说到春秋时期的战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纵观历史,会发现春秋时期是一个较特殊的时期,虽然当时战争频繁,但是诸侯国林立,即使是很小的国家也没有被灭;这一现象,与当时诸国的之间打仗礼仪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打仗并不像朝代那样残酷,更像是小孩子的玩闹;虽然也刀上战场,但从不追求胜负,只是重在参与。
战场有规则
遵循礼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重视打仗的礼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诸侯国都以谋士居多,而于打仗的人少。像孙膑’庞涓这样的军事家,在战国时才逐渐登上重要舞台。春秋时期,更多的是管仲这样的谋略家。
在当时打仗要遵循的礼仪很多,“不斩来使、不以隘阻、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逐北“。这些规则在春秋时期绝大部分时期被严格遵守。
两方交战之时,一定要等双方整顿好士兵摆好架势,才可以开始打仗,而且当时打仗一定双方要车马相当,你出多少车马,我也出多少车马。两辆车对战之时,如果有一方士兵受伤,与之对战的那辆车的士兵就会停下来等那个士兵回去治伤,然后再接着打,这一期间也绝对不会换对手,也绝对不会有士兵率先出手。
“春秋,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请急击之。’公弗许。即济未成列,子鱼复请。公复未之许”。宋和楚在打仗时要等对方先过河,又要等对方摆好架势,虽然因此落败,却依旧可见“君子之仪”。
著名的晋楚邲之战,更是将礼仪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晋军为楚军所败,逃亡过程中,晋军的马车陷于泥潭之中,楚军竟下车教他们卸下车前的板跑的轻便一些,并等对方跑一段距离后才继续追击。晋军的车在跑的过程中再次跑不动了,楚军又教他们拔下军旗,并且让对方继续跑。晋军在此期间还有闲心同对方开玩笑。“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军事制度。在春秋时期,参与打仗的都是贵族,平民与奴隶是没有资格上战场的,只能在军队里,例如做饭、喂马等。虽然春秋时期,改变了原来周朝“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旧兵役制,扩大了士兵的来源,但是春秋时期依旧是以车辆作战为主,轻步兵(类似于侠客)依旧占少数。
而且乘胜追击是很少出现在当时的战况中的;战败的一方如果逃跑,胜利方一般追击五十步就不会再追了;管仲参与战争输了就是这样跑掉的。如果不幸有将士被俘,获得战俘的那一方是需要将年纪大的、有白头发的士兵放回的。绝对不会出现后世那样动不动就将败者一方的将士全部坑的情况。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君子之战?
多为姻亲国。虽然周朝王室衰微,但各诸侯国早期在周朝的治之下,互相通婚,国与国之间互有姻亲关系。而且当时通婚的现象,不仅在君王之间流行,贵族与平民也流行与别国同一阶层结婚。如鲁国的孔子就曾娶宋国的亓官氏。放眼望去当时的诸侯国都互有亲戚关系,因此春秋初期,各国的君主虽有实力却并不愿歼灭别国。
国君打仗如同儿戏。当时的国君决定打仗的目的并不严肃,甚至可以称之为率。蔡姬就因和齐桓公玩闹时没有把握尺度,惹怒了齐桓公而被送回蔡国。随后蔡姬被嫁去楚国。齐桓公因这事一气之下就挥师去打蔡国,之后气没有消又去打楚国。“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可这次打仗也不是打,屈完说“赢”了齐桓公,齐国就退兵了。“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只能称霸,而非一。当时国与国之间只想把对方打服,来获得好处,诸如割让城池,或者给予供奉等实际好处;至于一,是诸侯国之间并不敢想,当时的国家与国家实力相差不大,贸然出战难以确保一定能胜利,如晋文公作为霸主时期,只是文化经济方面领先,军事方面并不够强势;而且国与国之间又各自交好,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国家能确保自己在出兵时期,不会发生“围魏救赵”这样的事情。
在春秋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不止,但出现了很多的“君子之战”,可见当时虽有战争却不算残酷。然而从“三家分晋”开始,各诸侯国野心勃勃,妄图吞并国家,战争也逐渐变得残酷起来了,血腥与暴力也开始充斥其中;再也不见春秋时期那般的“从容”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