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为什么不趁机除掉司马懿?背后什么原因?

  公元239年,明帝曹叡病危,将太子曹芳托孤于曹爽司马懿。少帝曹芳即位之后,封曹爽为武安侯,其与司马懿共同执政。刚开始两个人商量着就把事情给办了,可谓合作愉快,但毕竟那个时候的是军权说话,谁都想掌握大权压住对方。曹爽先发制人,司马懿被渐渐被架空,很多政事司马懿都不能参与,于是称病回避曹爽,韬光养晦等待良机。曹爽于是更加肆无忌惮,目中无人,司马懿那个老不死他那时候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曹没他,还有心防着他;等到了曹丕上位,那是依仗司马懿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的呀。曹丕临危的时候,是托司马懿、曹等为辅政大臣的,而且特别交代曹叡说:“一定不要怀疑他们。”曹叡为帝的时候,司马懿还是表现得非常乖巧。等到曹叡死了,把8岁的曹芳交给司马懿和曹爽一起辅佐,可以说曹爽的能力、资历、威望都远远不上司马懿。

image.png

  司马懿的一大特点是能,面对诸葛亮的各种挑衅和嘲笑,他;面对曹的猜疑,他;面对曹爽的种种逼迫,他。后来的事实证明,司马懿不甘于退出中心,只是拙而已。但他功太好,让曹爽认识不到他的威胁性,还以为他已经认输了。既然如此也就没有必要结成生死大仇,如果每一个政敌都要追至死,那家们也不用干别的了,整天追人或被人追。

  最后要说的就是曹爽有些人头猪,自己兄弟几人掌管天下,可是要出去祭祖,朝中一个不留,都带出去,这是变相作死啊。当朝中变乱的消息传到高坪陵后,桓范提议利用天子之名招天下勤王之师讨伐司马懿,多好的计策啊,眼看可以扭转乾坤,可是曹爽却轻信司马懿的劝降,以至于失去最后胜利的希望,这样的人不输才怪。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