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为什么只有唐代没有权相、清代没有权臣呢?

  权臣可以说是王朝繁荣昌盛的产物,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权臣,然而唐代和清代却是例外,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人都说,当攀到一座山的顶峰,马上就是下坡路了。权臣,就是物极必反最好的例子。

  众所周知,权臣的来源无非两点:

  1.功高震主。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很多武将,因为军功越来越大,也就掌握了撼动皇位的力量。皇帝可以不封赏他吗?好像不能,想打胜仗,就得敢于用人。这些大臣,有的成为一国丞相、太傅、太师,甚至辅政者。

  2.恩赐过重。皇帝看重某个大臣,让他身居要职,逐渐 大臣可能会结营私,渐渐形成一个小团体,成员渗透到国家每个系中,脱离朝廷控制。这样的权臣,多出现在丞相群中。

  如此魔咒,仿佛哪个朝代都脱不开,唐朝和清朝,竟然成了例外。

  首先,纵观唐代历史,是没有权相的,原因很简单:制度。

  唐代实行群相制度。

  唐朝开国初期,沿用了隋朝的设置,由五个部门分割全国政务:尚书省 门下省 内史省 秘书省 内侍省,尚书省为部最高。这么看来,尚书令一职就至关重要了,百官之首,需德高望重,又要忠心耿耿,唐朝选择把它给了自己人:李世民是第一任且唯一一个尚书令,这个角度说,他大概是大唐唯一的权相吧。

  李世民登基,就没人敢做尚书令了,因为上一任尚书令做了皇帝,谁干谁被猜忌。

image.png

  工作还是要做的,太宗索性任命两个副手主持中书省工作,被称“仆射”,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无外乎把权力由一个人之手,放到两个人之手。

  名将郭子仪就做过仆射。

  郭子仪是史上出了名的立下汗马功劳,而又得以终的(非常罕见),他哪里肯接这烫手山芋,左请辞又请辞,六天后,成功逃出火坑。

  只是经他一闹,没人敢干了。

  随后,皇帝改革,多人制宰相正式制度化:

  以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的长官共同担任丞相,但是因为这些部门本身就是多人管理,所以丞相的人数也大于三。

  再往后,太宗开始选拔看的顺眼的人(有才能的人)进入到宰相的大家庭,并且规定,品阶相同,于是我们见到的就是一个类似于清代军机处的组织,不同的是,人家是有决策权的,清代没有。

image.png

  经过计算,仅武则天一朝,就用过73个宰相,一茬接着一茬,哪里还培养的出权相?

  再看清代,严格意义上讲,从康熙以后就没有权臣了。

  康熙以前呢,是有的,例如多尔衮,例如鳌拜。但是自此之后,皇帝做了两点改变:

  1.内部,加强中央集权。

  清代早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辅政大臣等形式的组织,他们的决策资格高于一般臣子,又因为经常由开国元勋 满洲贵族担任,其实给皇帝造成过很大的困扰。可是在雍正朝,这些设置基本上看不到了,清末有议政王,但也只是名义上。

  取而代之,皇帝开始自己提拔一些没有家族根基的官吏,充当心腹,或者被安排到地方视察民情,又或者进入军机处。

  军机处被看作是古时候封建治的顶峰,因为从它开始,所有大的决策,只能皇帝拍板。

  2.皇室内部,削弱权力。

  另一个给王朝造成危机的源头,是同根同祖的皇室血脉。

  清代的特色是:任何爵位,每世袭一任,就下降一个等级,当降到足够低端,便不再降。

  你不是说古时候的王经常篡位?你不是说皇帝的弟弟私自养兵吗?不存在的!

  当然,清朝有铁帽子王,他们世世代代,几乎都是亲王。但是皇帝还有规定:铁帽子王犯错,与庶民同罪,头衔平行交给自己的亲戚。

  你不是说特权之下经常出现僭越之臣吗?不存在的!

  就是如此,由内到外,由上到下,清代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完成了又一次中央集权。

  清史研究者道:清代亡于僵,大概如此便是根源吧?

  非常有趣的是,唐代通过分权,清代通过集权,竟然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后记:

  权臣,只是王朝危机的一个因素而已,有很多朝代是被权臣篡位灭亡的,但是也有很多并不是。例如唐朝,最终因为遏制不住地方割据力量而分崩离析,清代则是亡于列强和的双重打击。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