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为什么要赈灾的钱大肆修建宫殿寺庙 其实这才是范仲淹的聪明之处

  大家好,这里是为什么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范仲淹救灾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灾荒的时期,稀缺的物资都会随之增长,负责赈灾的官员按常理来说,需要控制物价,然后安抚百姓

image.png

  然而在北宋时期,却出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事件:钦差大臣范仲淹赈济灾民的时候,不仅不控制物价,反而以官府的身份出面,疯狂抬高物价。除此之外,他不把钱用于赈灾,反而用钱大肆修建宫殿寺庙,并且兴师动众举办大型赛舟等娱乐活动。因为范仲淹身为赈灾大臣,却作出这种事情,引起了当地百姓的声讨。

  范仲淹我们都知道,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到世人之追捧,而范仲淹本人也是北宋的名臣,其功绩卓越,为官高风亮节,深受后世赞扬。如此有才德之人,为何在赈灾期间作出这种“不利于百姓之事”呢?

  其实这才是范仲淹的聪明之处。为何如此说呢,请往下看。

image.png

  冯梦龙《智囊全集》中记载:“皇祐二年,吴中大饥”,在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的时候,吴州爆发饥荒,百姓们无口粮可食。当时范仲淹正好在浙西,于是皇帝就派遣他前往吴州赈济灾民。

  范仲淹领命至此,就有了文章开头的这一幕,他先是以官府的身份出面抬高米价。并且派人一一通知当地寺庙,告诉寺庙中的和尚:现在这里闹饥荒,正是劳动力廉价的时候,你们可以借此机会兴修寺庙。除此之外,范仲淹还号召百姓举办赛船赛,声势越大越好,他还会拿出赈灾款项奖励赛获胜者,而他则到处与一些富商游山玩水,观看赛。

  在范仲淹的号召下,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非常兴盛,不仅如此,范仲淹还拿出一部分赈灾欠款修建官府,每天都要雇佣上千人。《智囊全集》中记载:“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役千夫”。

image.png

  在范仲淹的一番作之下,灾区是什么情况呢?各地米商觉得听闻此地疯长,觉得在此地售卖必将赚个盆满钵满。另外这里的庙会、赛船等活动频频举办,好不快活。

  这哪里像是灾区啊?反而一片“欣欣向荣”啊。

  很多官员甚至百姓都不理解范仲淹为何这样做,认为他贪污赈钱款,不体恤百姓疾苦,整游山玩水让百姓给他取乐,并且与商贩以及寺庙达成协议,抬高物价,压低百姓劳力,从中捞取好处。《智囊全集·范仲淹荒年济民》中记载:“监司劾奏杭州不恤荒政,游宴兴作,伤财劳民。”

  然而范仲淹的是这种人吗?事实并非如此,这其实是他的一番苦心。

  皇帝收到大臣们参奏的文章之后,就派人询问范仲淹原因。对此,范仲淹作出了解释,《智囊全集》中记载:“所以如此,正欲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使工技佣力之人,皆得仰食于公私,不致转徙沟壑耳。”

image.png

  原来,范仲淹这样做的目的是发动富裕的人带动经济,然后使贫穷的人贡献自己劳力换取报酬,不至于背井离乡。

  对于范仲淹的行为,冯梦龙先生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吴人喜欢竞渡,好为佛事。能来看赛庙会或者游玩的人,必定都是富裕的人,富贵人家的消费很容易满足几个贫困家庭一段时间的温饱。这也是范仲淹号召大家举办游乐活动以及带领富商游山玩水的目的。至于抬高谷物这一点也很好解释,谷物商贩们都云集此地,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再加上过于高昂的,根本无人,这样尴尬了一阵子之后,商贩们坐不住了,自然会降低,直到百姓们能够接受为止。”

  在范仲淹“逆向思维”的赈灾方式下,吴州地区的百姓很快就恢复起来,而百姓们也一改对范仲淹的看法,对他表示愧疚与感激。

image.png

  在《智囊全集·范仲淹荒年济民》一文的结尾处,冯梦龙先生点评道:“《周礼·荒政十二》,或兴工作,以聚失业之人。但他人不能举行,而文正(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行之耳。”其实早在周朝时期,就有记载过当百姓发生饥荒时,管理者应该发动百姓就业,而不是一味的补贴。然而很多人都未如此做,只有范仲淹一人做到了,这一点就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自周朝时期,我们的祖先智慧就如此高深。

  范仲淹能够想到这种方式,极有可能就是看到了《周礼》中的这段话,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良,最终创造出如此绝妙的救灾方式。因此,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