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大败陈友谅 鄱阳湖之战有什么意义?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鄱阳湖之战:中国古时候历史上最大的水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image.png

  二十,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次,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20余艘舰船,被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

  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数百艘巨舰,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

  二十三,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击碎。

  二十四,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

  两军相持3天,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士气,从而大得人心。

  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image.png

  八月二十六,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友德轻舟荡其锋,身被数创,战益力,手数百人,复与诸将遨击邀于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陈友谅败死。

  五、陈友谅失败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的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的所属地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开始到八月二十六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鄱阳湖之战的意义

  朱陈之战的关键战役鄱阳湖水战直接导致决战阶段结束,它本身是导致明王朝建立的一系列发展中的关键件。

  陈友谅之死和他的大部分舰队的被毁或被俘,使朱元璋取得了他在1362年的挫折中未曾得到的完全的胜利。在此以前,明军一直在与在事实上或潜力上占优势的汉军作战,同时还要对付东面吴军进攻的危险。

  眼下,由于陈友谅已被消灭,明军能够马上着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湖南和湖北。明的人口因此扩大了两倍,长江地区在1360年的那种持久不决的势均力敌的局面就被排除了。

  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口处,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于突围之际。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