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北伐很难成功 其实道理很简单
对北伐成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研究历史的朋友们不知道是否看到这种现象:历史上的北伐几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一天下的王朝都是较方的。那么,为何北伐几乎都没有成功过呢?
首先一点就是经济原因。因为从古至今打仗就是在拼经济,而战争中最重要的后勤保障也就是粮问题,就是经济的一方面,它往往对战争的胜负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大家可以想一下,打仗没有粮,就算是铁打的人,好几天不吃饭,那也得饿得非常难受,战斗力自然就削弱了很多,不能让将士喝西北风吧。而粮问题决定了古时候战争最远能达到哪里,粮最远能运到哪,将士才能达到哪。
历史上为了能让军队打得更远,也是想了不少的办法,往往都是建立起逐级的运送体系,和接力赛有点像。不过其中的弊端很大,一般起初运送了不少粮,然而加上运输人员和牛马消耗的粮食,等运到前线后,已经消耗了大多数粮了,特别没有效率。而且粮只是初级食材,军队还得自己做饭,这也是个非常庞大的工序。这个方法的发明者是汉武帝,是在打匈奴时想到的,最后引发的后果,就是运送粮的人员前方作战的人员更多。于是即使汉武帝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终于在和匈奴交战中获胜,不过却耗光了国力,让汉朝走向下坡路。
于是在后来为了能让粮食的运输能力有所提高,隋炀帝又修建了大运河,不光是为了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更是要提高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运送粮也方便,但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资源太多,让国力的负担加重,这是大隋灭亡的重要原因。隋炀帝还发明了一种运输粮的方法,就是为了能让军队走得更远,让运输队到达目的地之后,就直接参战了,不用再回去了,把运输的牛马全都了当作军粮。仔细研究,这个方法也不科学,因为会造成作战人员迅速增加,隋炀帝多次远征就是被这个法子给坑了。
本来不需要这么多兵马打仗,然而打仗需要的粮不能断了,于是每运一次粮就获得一批士兵需要粮,粮是逐渐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是,运输队的人马越来越多了,结果让士兵也逐渐增多了,于是造成了恶性循环。倘若要打持久战,兵马会逐渐增多。当初三征高句丽的时候,有100多万隋军,他们每天都要吃饭,每天的消耗特别大。而当时高句丽城池很小,展现不出隋军人多的优势,而且高句丽严防死守,战争进入焦灼状态,直接导致粮就跟不上了,最终很多士兵都在战场上饿死,这也是打高句丽失败的原因。
与此相对应的是,游牧民族战争成本低,何况很容易培养骑兵,特别是人家的后勤给养没有什么负担,人家游牧民族只需要把牛肉和羊肉干一背,想打到哪都可以,饿了就吃肉干,灵活机动性强,于是胜率自然就不小!
那这和北伐很难成功有关系吗?当然有!如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诸葛亮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粮跟不上行军速度。与之相反的是,南方非常富庶,有很多粮食,一旦北方军队打到南方,军队的粮食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毕竟到处都是粮食。而北方就不同了,南方军队打过来,是解决不了粮食问题的。特别很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之地,北方的冬天都是天寒地冻的,再加上行走在荒原走,南军几乎都没饭吃了。而且南北气候不同,北方冬天冰天雪地的时候,南方还是鸟语花香。如果是炎热的天气,大不了就光着膀子打,然而南方打到北方就需要准备过冬的衣服,军用物资消耗太大了,何况北方严寒的气候不是南方人能适应的,自然会降低战斗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形地貌,我们都知道南方有很多山区,这样在历史上就容易形成或大或小的割据政权,因为在山区,谁也对谁没办法。不过北方就不同了,平原多、地势开阔,很快就能分出个雌雄,经常一北方的都是实力很强的政权。北方一这件事不能小看,如果北方一了以后,会集中兵力南征。因为地理原因南方的割据政权都很弱小,容易被各个击破,这些政权会被北方政权给轻松灭掉。
而且中央核心地区长期处于北方,历史上的一王朝,首都基本都是在北方。那里究竟战乱,在民风上就南方彪悍,就算南方富有,不过只能是越大越穷。虽然北方不如南方富有,但是北方人可以毫无顾忌,南方获取的财富很多,只能越打越富。于是客观来评价,北方人的战争意愿也南方高很多。于是经过综合分析后得知,历史上北伐很难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那有人会说了:为何朱元璋的北伐就会成功。其实原因很多,最关键的是朱元璋军事能力很强,他知道粮供给的重要性,还提出了稳扎稳打的策略,可见朱元璋的战略那些北伐的主帅都高明不少,再加上手下有很多名将,如徐达等人。
北方陷入或者内乱,是中国历史上北伐成功的一个必备条件。例如北方五胡正在自相残,刘裕才能北伐有所成就。当初国民军北伐,三大军阀都是维护自己的利益,都在狗咬狗,打仗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优势,才有可能获胜,所以朱元璋北伐才可能成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