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满洲八旗,为什么打不过缅军?

  清乾隆五十七年,82岁的老人乾隆皇帝亲自编纂了《御制十全记》。

  在这部书中,乾隆皇帝回顾了自己文治武功的不凡一生,并将十大深刻影响清王朝历史走向的战事列为“十全武功”,而他本人也自称“十全老人”。

  然而,在“十全武功”里头,乾隆皇帝不无惋惜地感慨道:“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清缅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战事?居然这样让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耿耿于怀?纵横天下的满洲八旗,为什么会被缅甸军队打得满地找牙?

  今天为什么小编与大家共同探讨下清缅战争的来龙去脉;纵横天下的满洲八旗,为什么会被南部蛮邦打得落花流水?

  清缅战争的背景

  明朝末年,治缅甸长达221年的东吁王朝覆灭,贡榜王朝崛起,兵力渐强盛,缅族首领雍籍牙以贡榜为基地,一缅甸各地。

  此后,第三代缅王孟驳继承先王遗志,克掸邦、亡老挝、取曼尼普尔,整个中南半岛几乎都纳入了强大的贡榜王朝,

  只有东边的暹罗大成王朝与贡榜王朝并立中南半岛。

  然而,野心勃勃的缅王孟驳,并不满足于中南半岛上双雄并峙的局面,于是在1767年,缅王孟驳倾全国之力向暹罗的大成王朝发起了猛攻,并于一年之后将大成王朝灭亡。

  也几乎就在贡榜王朝攻打暹罗的同时,缅王孟驳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邻居大清王朝,想来个猴子拍老虎屁股捋几绺“虎毛”。

  其实,也就在贡榜王朝以气吞山河的威势横扫整个中南半岛的时候,北方的大清帝国自1644年入关以来,西讨、南征北战,先后平大顺、剿大西、灭南明、定三藩、收新疆、纳蒙古。

  到乾隆皇帝时代,大清王朝建立了一个西起巴尔喀什湖,东到太平洋,北至西伯利亚,南达南沙群岛,面积高达1316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庞大帝国。

  而在开疆拓土、征伐四方的无数战事中,满洲八旗作为清王朝的起家班底立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满洲八旗的创建还得归功于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治下的臣民按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编成四旗,14年后,努尔哈赤为了提高效率,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自此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image.png

  其实,八旗制度只是满洲的一种组织形式,里面既包括了军队,同时也包括了普通百姓。

  在八旗这种组织形式下,努尔哈赤建军的指导思想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打仗时按人头编制冲锋陷阵、立功受赏,和平时期,抡起锄头下地干活,跃上马背拾弓畋猎。

  同时,以“牛录”为基本编制的八旗,将血缘、家族和村寨杂糅在了一起,八旗内部以此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满洲八旗劲旅内部凝聚力之强,战斗力之捍,堪称是17世纪世界第一强骑兵。

  清缅战争的过程

  1762年,缅甸木邦土司伙同贡榜王朝大军2000余人越境入侵中国孟定和耿马两内地土司的管辖区域,当时的清王朝忙于平定准噶尔之乱无暇南顾。

  此后,收拾完准噶尔的乾隆皇帝腾出手来,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云南边境的清缅战争。

  为此,乾隆皇帝在谕旨中说道:“此非犁穴诛渠,尽歼丑类,不足以申国威而彰天讨,尤不可仅以受降蒇事,以永靖蛮服”。(《清史稿》)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要一鼓作气光缅人,从而让慑服、恐惧,不敢再冒犯天威。

  清缅战争共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云贵总督刘藻指挥的自卫反击战。

  1962年,缅甸贡榜王朝的军队进入云南境内大肆劫掠一番后,刘藻派出军队前往剿敌,但由于缅人撤离迅速,清军仅捕获到了5名掉队的敌匪。

  然而,刘藻居然在上报的奏折中写道:“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乾隆皇帝阅毕很高兴,于是升任刘藻为贵州巡抚,加太子太保。

  当年10月份,缅人再次入侵云南,刘藻派出3000人的清军前往追剿,却中了缅军的埋伏致使600名八旗劲旅命丧疆场。乾隆皇帝震怒之下将刘藻革职查办。

  第一次清缅战争惨败后,乾隆皇帝以杨应琚为云贵总督,提兵两万对外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清史稿》)大举进攻缅甸。

  当时的清廷从上到下都认为缅甸不过乃撮尔小国何足惧哉!乾隆皇帝本人也认为贡榜王朝见到本朝的“天兵天将”,很快会吓得尿裤子投降。

  情况的发展似乎也如乾隆皇帝所料想的那样,缅甸边境的蛮暮、木邦、遮放等土司见到旌旗蔽的清军南下纷纷望风归降,且此时的缅军主力都在西线的暹罗主战场,国内所能抽调的兵力捉襟见肘,战争形势对清朝来说,可谓一片向好。

image.png

  然而,当清军攻占蛮暮地区的重镇新街后,缅王孟驳开始惊慌了起来,因为新街扼水陆之要冲,顺流而下,四五就可到抵达缅都阿瓦。

  缅王孟驳于是组织了一支一万余人的队伍,沿伊洛瓦底江溯流而上绕道八旗军背后攻入中国境内南北夹击大破清军于铁壁关,清军死伤一千余人。

  此后,满洲八旗2000多人与缅军战于云南猛卯,清军不敌死伤惨重,然而,身为云贵总督的杨应琚却数次谎报清军大捷的军情。

  乾隆皇帝当然也不是,在查看地图后发现,战场双方焦灼的地方始终位于云南境内,倘若大捷,为什么不趁势追击攻入缅甸境内呢?

  于是,乾隆皇帝密派心腹暗中调查得知是杨应琚谎报军情,乾隆皇帝天威大怒,将谎报军情的杨应琚等人全部处死。

  由于缅军采取绕道背后、断敌退路和截断粮道等运动战法,清军后勤补给被缅军切断,八旗大军战力崩溃,只得仓皇撤回内地。

  乾隆皇帝见堂堂的天朝大军被缅军得人仰马翻,心里非常窝火,于是他再次任命自己的内侄富察·明瑞挂帅出征缅甸。

  明瑞是富察·傅恒的侄子,孝贤皇后是其姑母,虽然明瑞是的“官二代”,但绝非纨绔子弟,此人野战能力出众,曾参与过剿灭准噶尔的多场战役,屡立战功。

  乾隆皇帝和明瑞等人分析认为,前几次战事失利主要还是出在兵源素质上,只要以两万满洲八旗精锐出征,拿下小小缅甸不在话下。

  朝中有大臣提出联合暹罗共灭缅甸,乾隆皇帝一口否决说道:“我大清正当全盛之时,举手抬足顷刻间即可让撮尔蛮邦化为粉齑”。

  也正是在清廷骄傲自大和对缅甸国内茫然无知的基础上,八旗劲旅17000余人在明瑞的帅下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奔赴缅甸战场的黄泉路。

  战争初期满洲八旗在明瑞的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抵缅甸要地新街附近,不过明瑞的副手北路军帅额尔景额患病身亡,乾隆皇帝令其弟额尔登额接任。

  此后,明瑞再接再厉兵出木邦、克旧小、渡大叠江,经锡箔、大山等土司管辖地区,目标会合北路军额尔登额部,以钳形攻势合围缅甸首都阿瓦。

  由于八旗劲旅深入缅甸境内后遭到水土不服,无数士兵因为瘴气密布,疟疾肆虐大批量痛苦死去,军队非战斗减员极其严重。

  且缅人凭借着从葡萄牙进口的燧发枪等先进火器拼死抵抗,清军死伤惨重。一连串的挫折使得额尔登额信念崩溃,于是不顾明瑞的命令私自撤回了国内。

  面对北路大军额尔登额的临阵脱逃,久经沙场的明瑞不愧是一员虎将,他率军继续一路过关斩将沿途砍瓜切菜,径直到了距离缅甸军事要地阿瓦70里的地方。

  震恐不已的缅王孟驳于是征调了12000人的军队在蛮结稳扎营寨来抵御满洲八旗的疯狂进攻,并用西洋进口的燧发枪从栅栏后面射清军。

  清军横遍野,最终在明瑞一马当先的指挥下,八旗劲旅还是攻克了蛮结,清军歼敌2000,俘虏34人,取得了蛮结之战的胜利。乾隆皇帝闻讯大喜,加封明瑞为一等公。

  八旗劲旅虽然取得了蛮结之战的胜利,但自身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代价,骄傲轻敌的明瑞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依然率兵继续向缅甸都城阿瓦进发。

image.png

  而缅军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不与八旗劲旅展开野战,只是以小股游击部队不断袭扰清军,缅军帅玛哈看准时机,绕道八旗劲旅后身,采取了南北合围的方式将八旗劲旅围困在了眉苗地区。

  此时的清军陷入了南北夹击两面合围的死地,缅军向八旗劲旅很快发起了总攻,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清军崩溃血流成河,三万清军全部战死沙场,明瑞绝望中自缢而亡,缅军取得了对敌胜利。

  明瑞战死后,体被运回了国内,乾隆皇帝抚棺恸哭,并愤恨地将额尔登额凌迟处死。

  清军第三次征伐缅甸的战役以惨败而宣布告终,但乾隆皇帝由此愈发痛恨敢于挑战天朝权威的撮尔蛮邦缅甸,必雪丧师辱国之耻的熊熊烈火,让乾隆皇帝再度作出了第四次征讨缅甸的决定。

  于是在乾隆皇帝总结了前几次征讨缅甸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后,以名将富察·傅恒为帅,阿桂、阿里衮等人为副手,以两万多人的队伍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向缅甸发起了猛攻。

  当年7月20,清军誓师远征,傅恒率八千余兵自戛渡大金沙江,深入缅属孟拱、孟养土司地带,沿途2000多公里兵不刃血深入敌境。

  而阿桂、阿里衮指挥的水师也自野牛坝出蛮暮,沿江击沉了缅兵十三艘战船,击退了拦截的缅甸水师。

  此后,水陆两军会师于哈坎,八旗劲旅继续进发与缅军厮于老官屯,由于老官屯距离缅甸首都阿瓦近在咫尺,缅王孟驳震骇万状急急抽调军队前往增援。

  缅甸援军的到来迅速改变了战场局面,缅军很快击败了大清水师,八旗劲旅在傅恒的指挥下也艰难地攻克了老官屯。

  此时,缅甸内部发生,暹罗也爆发了缅甸的战争,清军由于后勤补给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且水土不服死伤累累,清缅双方都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了。

  双方都无心再战,战争局势陷入了微妙的变化,在战亦不能战,打又不能打的情况下,双方帅最终通过谈判结束了这场旷持久的战争。

  清缅战争失败的原因

  其实,第四次清缅战争虽然以双方帅的合约而收场,但实际上,这次和谈事先并没有获得清廷和缅甸两国的同意。

  但由于两国都已经精疲力竭了,清缅双方对此也予以了默认。事隔18年后,也就是乾隆五十三年,通过手段上台的孟云遣使来朝,向清朝称臣纳贡,并表示“求大皇帝如天之量,恕缅国以前之罪,永得作外域之臣”。

  缅甸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180°的大转弯?原来是因为此时的暹罗已经复国,缅甸在清缅战争中损耗太大,加之国内内耗,无力称雄中南半岛的贡榜王朝不得不遣使上表向清王朝称臣,自此,缅甸成为中国化外藩属之国。

  然而,清缅战争,国力处于鼎盛时期的大清王朝,拥有着纵横天下的八旗劲旅却花费911万两白银,耗费长达六年的时间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灭国之战。

  反而还以巨大的消耗成功拖垮了缅甸,促成了暹罗的复国,改变了中南半岛的局势,简直可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么,纵观清缅之战中满洲八旗拙劣的表现,清军为什么打得如此不堪呢?

  主要有五大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不熟悉敌情。《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开战前,清廷乃至最高治者乾隆皇帝都盲目的误认为,缅甸只不过是撮尔小国,不足为虑。

  其实,当时的缅甸已经被新崛起的贡榜王朝所取代,贡榜王朝的军队经年累月长期作战,战力强悍横扫整个中南半岛,中南半岛几乎2/3的土地都纳入了贡榜王朝的范围。

  暹罗也在贡榜王朝的打击之下成为了其附属国,后来贡榜王朝在与清王朝交战时,灭掉了暹罗,而清廷对这些情况茫然无知,甚至第三次清缅战争失利后,乾隆皇帝还想过联合暹罗共同夹击缅甸,直到最后方知暹罗已被贡榜王朝灭亡,由此来看,清王朝是到了闭塞惊人的地步。

  其次是后勤补给困难。古时候冷兵器作战通常都是五个役夫一个士兵,按当时出兵的规模计算,四万士兵、十万马,单十个月就需粮42万石,云南全省仓粮也不过35万石。

  如果按当时满兵一万、汉兵三万的出兵规模来算,战马、驭马需十万匹,短时间内要征集到那么多粮食和马匹非常困难。

  且缅甸地形崎岖、气候闷热、蚊虫鼠蚁、瘴气肆虐,进一步加剧了后勤补给的难度。

  第三是瘟疫频发。清缅战争,清军征调的八旗劲旅基本都是来自于北方地区,较适宜温差不大、凉爽舒适的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类型下的作战环境,而缅甸潮湿闷热的热带季风气候显然让北方的八旗劲旅非常不适应。

  由于水土不服,医疗条件较差,清军内部疾虐横行、瘟疫频发,无数清军将领和士兵还没来得及跟缅军交战就已经被疾病夺取了生命。

  第四是主将轻敌冒进。在清缅战争的前后四个阶段里,无论是乾隆皇帝还是前方指挥战斗的清军将领,都没有把缅军当回事。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事前高度轻敌,事中没有做好斥候情报工作,故此,清军在战争中多次被缅军切断后路,输的一塌糊涂,若非缅军于大规模歼灭战,纵横天下的八旗劲旅恐怕全部得有去无回。

  第五是装备落后。清缅战争中,无论是清王朝还是缅甸的贡榜王朝,从整体上来看,基本都归属于冷兵器作战的末期。

  而从整个世界大局来分析,此时的西欧早已经过了文艺复兴的洗礼,思想空前活跃,启蒙运动如火如荼,资本的原始积累促使着西欧各国相继进入了“大航海时代”。

  西欧各项科学技术都突飞猛进,尤其是军工科技更是将同时代的清王朝远远甩出了几条街,燧发枪和火炮成为了西欧各队通用的标配,而清朝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清缅战争结束后,前线作战的将领,在目睹了缅人的燧发枪和火炮给清军造成的巨大伤害后,于是向乾隆皇帝提出学习西方、发展火器军工,乾隆皇帝却以“骑射乃满洲之根本”而断然否决。

  也正是由于上述五项因素,清缅战争能使得后来贡榜王朝自愿成为藩属之国,而这一切并非出于清王朝的强大,而是清王朝巨大的体量拖垮了缅甸的贡榜王朝。

  以征伐六年、耗银百万和累累白骨换来的朝贡体系,最终成为康乾盛世下最后的帝国余晖。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