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望之是元帝的老师,为什么会因为一次陷害就饮鸩呢?

  汉元帝身边有两个红人弘恭和石显,他们投诉元帝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政敌萧望之,建议元帝把他“召致廷尉”。元帝不知道“召致廷尉”是什么意思,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过了两天,元帝要找老师开会,下面回话:他来不了了。为什么?关里了!元帝这才知道,“召致廷尉”就等于下大狱,于是赶紧下旨把老师给放了,只稍微惩罚了一下了事。

  萧望之的不能受老无辜受辱,于是提出上诉。这事本来是元帝的无心之失,人放了就已是改过,如果非要追究不放,事情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有关部门(显然是弘恭和石显的意思)于是建议元帝再次把萧望之抓到里反省。

  这次,弘恭和石显的理由非常合理:“上次陛下赦免了萧望之,他不但不闭门思过,反而不依不饶,心怀怨望,让整天上诉,诋毁您的形象,这是什么意思?他肯定以为自己是陛下的老师,陛下不敢把他怎么样。我们认为,不把他再关进去,他是不会彻底反省的,也体会不到陛下对他的恩德。关进去他的气焰,也是爱护干部的一种方式。”

image.png

  元帝对萧望之的性格还算了解,提出了疑问:“萧太傅一向刚直,怎么肯再去?不会把他给逼得了吧?”弘恭和石显是卓越的心理,两句话就消除了元帝的顾虑:“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萧老师一定会珍惜的。这次主要是针对他上诉的事教训他一下,也不是什么大罪,陛下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于是元帝再次下诏,让萧望之“下廷尉”。诏令来了,萧望之找自己的门生商量:是二进宫,还是以死抗争?结果在门生的建议下,萧望之饮鸩。萧望之死后,元帝很悲伤,到死都对这事念念不忘,经常去祭奠自己的老师。

image.png

  一次巧妙地被转换成一次心理测验,并且顺利地在皇帝的许可下执行了。元帝有忠不能用,有不去除,性格软弱,遇到这样没有原则的鼻涕虫,朝廷一定会失范,一定会误伤很多人。而萧望之平盛气凌人,实则内心脆弱,是个易碎品。官做到萧望之这个位置,意志品格非常重要。皇帝懦弱,权臣嚣张,自己想要把政局控制起来,除了要有大才,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屈能伸,方能把这份工打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