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的两个心腹:董德元和汤思退结局为什么截然不同?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秦桧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155年,这个时间很好记,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

  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臣,后人最为痛恨的大臣,秦桧大人病入膏肓,迎来了他人生的末路。

  是啊,这个世界上,无论生前多么权势熏天、权倾朝野、享受荣华富贵,但终归有去世的那一天,在面对死亡这件事上,的是做到了人人平等。

  秦桧眼看自己不行了,马上把他最重要的两个心腹找来,安排后事。秦桧把持朝政将近二十年,在朝廷根深蒂固,门生故吏很多,形成庞大的派系体系。

  虽然他走了,但他依然想把自己的思想留在人世间,让他的后人或者继承者们来继续践行他的思想。 人不就是如此吗?

  所以,他把他最重要的两个心腹董德元汤思退找来了。这两个在当时都已经身居高位了,都是宰相级的人物。

image.png

  董德元这个人有点意思,他是江西永丰县人。他在永丰县很出名,因为他是永丰县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郎。不过他的这个状元来的有点坎坷。

  董德元从小就很聪明,是一个学霸,很早在乡试中夺魁。于是他自信满满,想一路高歌,可惜在赴京考试碰了壁,名落孙山。

  这次落榜后,让他很不服气,于是在靖康元年(1126)再次去参加考试,但依然在省试时被淘汰,此后屡试不第。

  多次失败的经历,让董德元从一个心高气傲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叔,看淡了人世间的冷暖。什么功名利禄,都是浮云,我这么努力,为什么命运不垂青于我?

  不甘心的他在宋高宗绍兴五年,50岁时再次赴省试,这次总算有点小收获,以特奏名补文学,被派到湖南宁远当了一个类似于现在办公室主任的位子。

  三年后,董德元决定再次去参加大考。经历了一生的他这一次变得很现实,也很滑头,他摸准了宋高宗和实权派人物秦桧的心思,于是对症下药。

  果然这篇文章得到了宋高宗的赏识,大为点赞,想钦点为第一,但董德元也是有官职的人,虽然官不大,但也有官职。按照当时的规定,第一名不能给他,于是将其改为第二名进士,而让第二名的王佐成了第一名,当了科举状元。

  不过,董德元被赐“恩例”,与状元相同,也就是说等同状元,叫“恩榜状元”。类似于现在的享受xx级待遇一样。

  董德元这个人考了一辈子,53岁才得到一个“恩榜状元”,所以,他对自己的仕途看的特别重。他知道秦桧是实权派人物,于是极力迎合、依附秦桧。

  这个时候了,还要什么清高?还要什么尊严?还要什么读书人的种子?都是虚的。我要的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当然,他要的,都得到了。

  依附于秦桧的董德元创造了人生登顶而短暂的辉煌,进士及第短短七年时间就做到了“参知政事、掌左仆射”高位。如果他不是投秦桧,能有这么快的提拔吗?根本不可能。

  这就是董德元快速致富的方法,人生的捷径。要想成功,就要先放下你所谓的清高。

  《续资治通鉴》评价董德元:“德元登第七年而执政,自吕蒙正以后所未有。”

  意思是他的上升速度除了北宋吕蒙正外,无人能啊。

  汤思退和董德元也有些类似,汤思退也是个学霸,小时候读书用功,机警灵敏,他成名也很早,很早就声名鹊起。后来汤思退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名列第一,主考韩造见其容貌壮伟,断言:“此生后定大贵为相”。

  考上科举之后,汤思退被分配当福建建瓯县令。据说他刚上任的时候,就赶上了考验。当地发了洪灾,入城洪水深达数丈,黎民百姓溺亡数千人。

  汤思退二话没说,立即开仓赈济灾民,勘察水情,组织人力疏通河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image.png

  可以说表现的很不错,因为政绩好,被提拔上来。到了中央后,整个系都在秦桧的控制之下,汤思退别无选择,只能依附于秦桧,成了秦桧的心腹。

  秦桧眼看自己快不行了,就把董德元和汤思退叫了过来,分别给二人黄金千两,考验二人的忠诚。

  那么,面对黄金千两,二人会如何抉择呢?当然,对于他们来说,黄金千两根本算不上什么,但这是秦桧的考验,二人不得不接招。

  董德元先接招, 他认为如果不收下这黄金千两,怕秦桧认为自己跟他不是一条心,只有收下才能让秦家把我当自己人——史称“不敢辞”。

  但汤思退的逻辑却截然相反,他拒绝了秦桧的黄金千两。 他认为收了黄金,秦桧会认为他希望自己早点死,所以史称“不敢收”。

  那么,二人谁对谁错呢?

  答案不在秦桧这,因为他就要死了,答案在宋高宗手中。

  宋高宗的逻辑是董德元收下秦桧的黄金,就是秦桧死,将庇护秦家子孙。而汤思退不受黄金,说明他和秦桧、秦家作了割。

  所以,汤思退的不收给宋高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于是,同为秦桧朋的两个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汤思退加官进爵,先后任同知枢密院事和宰相,官越做越大。而宋高宗去世后,宋孝宗继位,汤思退依然是宰相。

  当然,他接了秦桧的班后,大家都说是“一桧死,一桧生”,秦桧死,另一个秦桧(汤思退)生。

  而董德元呢?因为没做好秦桧的选择题,结果一贬再贬,最终没能再得重用。

  其实,无论董德元还是汤思退,当时的选择其实都不算错,只是二人的逻辑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结果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罢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