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形象高大,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屈原在《离》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了屈原伟大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离》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有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描写的依据。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治者的荒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是一位杰出家的形象。他有明确的“美政”思想,这与屈原改革弊政、联齐抗秦的主张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是要“及前王之踵武”,使历史上曾兴旺发达的“三王”政绩发扬光大,亦即由楚国一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

  美政思想的实质是要巩固楚王的治,它充满了儒家美好的色彩,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屈原不但有美政理想,也有实现它的具体办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君明臣贤”。要有好的国君,还要有忠于国君并且有才干的大臣加以辅佐,君臣和谐才能成功。

  因而他歌颂“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他极力主张选贤任能,赞美古时候贤君“举贤而授能”,称颂“说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同时他还主张废斥群小,这也是实现“美政”的重要保证。他在诗中极力揭露群小的罪恶,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他还主张“循绳墨而不颇”,强调以法度治国。他为此奋斗终生,充分显示了这一形象的家风度。

image.png

  这一形象还体现了诗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诗人清楚地知道,楚国的不幸命运,以及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诗人对之极为愤恨,因而不遗余力地反复加以揭露和抨击,斥责他们“好蔽美而称恶”,竞进贪婪,嫉妒成性,朋为,随波逐流,黑白颠倒。诗人还揭露了楚君的过失,说他反复无常,荒唐糊涂,宠信臣,疏远忠良,恶不辨,致使诗人的“美政”理想落空。

  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理的美好形象,体现了诗人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他坚信理和正义的存在,虽然“路曼曼其脩远兮”,但他始终是“上下而求索”。他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洁的品格,以及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谣”诽谤,遭受种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连他亲近的人都劝其随俗浮沉,不要“博謇好脩”。

  可是,诗人却在诗中反复申明他决不能随波逐流的态度,在打击和面前决不动摇,岿然如山,坚强不屈。诗中描写屈原三次求女嬃,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探索理,寻求志同道合者。这种对光明和理的追求与热爱的精神,正是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

  诗人还通过这一形象,描绘了诗人自己思想感情的波澜。诗人把自己描绘成浑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洁身好修,幽美芳香,妩媚奇特的超人,用来象征其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屈原内在美质的表现,最感人的就是他那强烈而挚的爱国精神。诗人自幼就立下为国尽忠的理想,他为此自修美德和才能,祖国被“人之偷乐”搞得“路幽昧以险隘”,他为之而伤心,他一再表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为祖国的前途而忧心忡忡。

  他被群小打击而离开了舞台,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虽然为自己不幸的命运而痛苦忧伤,但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和君王,他始终系心楚王,不忘楚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凭着屈原的杰出才能,他投奔别国也许会成为将相,但他否定了一切离楚远游的想法,非常形象而挚地表现了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

  《离》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