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元朝最无耻的官职:肃政廉访司是干嘛的?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元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反贪部门最
元朝一桩几百年里非常出名的“雷点”,就是简单粗暴的。
起历朝历代蝇营狗苟的贪腐恶行,元朝却“敞亮”:见长官就要交“拜见钱”,过节要给官员交“追节钱”,打官司更要收“公事钱”,常动不动要交“常例钱”。上下大小官员“茫然不知廉耻为何物”,整个官场“上下贿赂,公行如市”,人五人六穿官服的官员,跟打家劫舍的强盗没区别。明火执仗的残暴盘剥,堪称清末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号。
不过,就在这“一号”的年代里,若问悲愤的元朝百姓心中,最恨的贪腐衙门是哪家?却当属一家“反贪部门”:肃政廉访司。
肃政廉访司,是创立于元世祖年间的一家新机构,其隶属于元朝御史台,分设于全国各行省,每年定期派廉访使巡视当地,严查各种贪污行为。堪称中国古时候反贪史上,一桩意义重大的制度创举。放在元朝,却成了出名的重灾区。
以《南台备要》等史料记载,那些前来巡查的廉访使们,经常“滋长恶,废坏纪纲”。地方官政绩如何,治下百姓生活如何,好口碑全要拿钱换,就连廉访使身边的小吏们,也是各个巧立名目,玩命勒索沿途官员。以至于老百姓都有民谣吐槽: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
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巡查?不过多分一份钱呗。
如此坑反贪,后果也就可以想:廉访使没来,官员们只是盘剥百姓,廉访使来了,就得再分一份钱,当然又要再盘剥百姓一遍。于是在这“反贪部门”的整顿下,越演越烈的元朝吏治,终于彻底烂到了骨头里,这才叫够了的百姓们揭竿而起,掀起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把号称幅员辽阔的大元王朝,彻底埋进了反抗烈火里。
后来取代元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说起元末教训时。也发出感慨:“官以贿求,罪以情免,台宪(肃政廉访司)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大明取天下,有元朝这家反贪部门的“神助攻”。
不过,当朱元璋说出这段感慨时,他的心情并不轻松:元朝了,可这贪污的流,却依然四处蔓延。明朝立国没几年,很多官府衙门,贪污却是再接再厉,简直是“蹈袭胡元之弊”。很多已经归乡的农民,就因受不了当地官员的残暴盘剥,竟又重新揭竿而起,酿出不少流血事件。以至于见惯了征战伐的朱元璋,也发出愤然叹息:“不禁贪暴,无以遂其生。”——大明朝会不会短命,就看能不能解决这问题!
可怎么解决?在朱元璋看来,就得从元朝这失败的“肃政廉访司”里,好好找找经验。
二:升级版的“巡按御史”
于是,自从登基开国后,对元朝的各级制度,朱元璋一直在绞尽脑汁改造,如元代的御史台,就被朱元璋改造为都察院,至于反贪效果非常坑的“肃政廉访司”?朱元璋终于也打造出了升级版:巡按御史制度。
巡按御史制度,是朱元璋首创的,大明王朝新型监察制度,它吸取元朝“肃政廉访司”的反贪思想,都察院下分为十二道(后来改为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划片分工,派遣御史在各地巡查,誓要扫清一切现象。昔“肃政廉访司”的坑教训?明朝的“巡按御史”们,更是样样吸取。
首先一条与元朝“肃政廉访司”不同的,就是权限问题。元朝“肃政廉访司”,为何越办越走样?虽说这些“肃政廉访使”们,最高也都是正三品级别。但元朝的,根子上是朝中,上下勾搭连环。三品的“肃政廉访使”,当然谁都动不了,只能多分一份钱捞外快。
“巡按御史”们却不同,看上去只有正九品(后来改为正七品),只是芝麻绿豆小官,却是中央派到地方“代田巡狩”,所以权限极大。所过之处的各级地方官,哪怕官职其高几级,也全在其监察之列。各地的公文案卷,全要送巡按御史过目,甚至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学校漕运屯田,也全都要由巡按御史一一考核。只要抓住实锤,七品的巡按御史大手一挥,就能把三四品的地方大员当场法办,“以小制大”的效果非常强。
不过,权力如此大,不怕巡按御史们蹬鼻子上脸,像元朝的“肃政廉访使”们那样,撒欢了鱼肉百姓?其实,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更深的,恰恰是这条:巡按御史权大不假,但犯错的成本,更不是一般的大。
元朝“肃政廉访使”们,为何一拨不如一拨?人选问题是个大槽点。元朝的“廉访使”,绝大多数都是权贵子弟充任,品质与工作能力,通常都是包级。打着反贪旗号捞好处?当然也就轻车熟路。明朝的巡按御史们,“准入门槛”却是极高,大多数都是进士,学历最低也得是举人。且必须是硬骨头的清廉人物。特别是朱元璋在位时,每一次选拔巡按御史,都要经过严格考核,瞪圆了眼睛挑人。
而起这高门槛的选人来,巡按御史的工作,也是压力山大:每位巡按御史巡视期间,要的大事,通常有二十八件之多。待到巡视结束后,这二十八件工作,更要经都察院严格核查,有一件办不好,分分钟就要罢黜。累死累活一场,就求能轻松过关。
别看权力极大,但巡按御史们出行时,最多只能带两名书吏,骑着驴低调出发。沿途接受馈赠?送礼请托?一曝光就要治罪。巡视时玩忽职守?怕得罪人不敢揭发?这收黑钱还严重,发现了就是杖责一百,然后流放老少边穷地区,一辈子都玩完。酿出冤假错案?那对巡按御史们,更是灭顶之灾:受害者被冤了什么罪?哪个御史判的,原样判给哪个御史。如御史雷励,不留神误判受害者流放,事发后也倒了血霉,乖乖流放去了。
而且明朝法律明确载明,巡按御史一旦犯错,治罪要罪加三等。这些看似“代天巡狩”的狠角色,实实在在错不起!
如此严格的管控下,明朝开国后权势强大的巡按御史们,就只能老老实实做人,认认查。然后,就成了开国满目疮痍的明王朝,突破困局的利剑。
三:大明治国利剑
明朝洪武十年,朱元璋首次向苏州地区派出巡按御史,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正式划定全国十二道巡按御史制度,七年后,更给巡按御史们专门铸“巡按某处监察御史印”,巡按御史,就如新铸的利剑般,从此锋锐而出。
明朝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们,很快就感受到这股新兴的强大力量。这些巡按御史们,出门不声不响,骑一头小毛驴踏遍山山水水,把治下民情摸得一清二楚后,突然就来个晴天霹雳,多少欺上瞒下成习惯的恶吏们,猝不及防间就被拿下。至于开济等明初高层们,更是被陶垕仲等巡按御史们,犀利抓住了罪证,落得罪有应得。
而在朱元璋在位时期,那一场场席卷全国的反贪风暴里,忠诚干练的巡按御史们,更成了其中的急先锋。只要翻翻朱元璋编订的《大诰》就知道,全国成千上万的落马官员们,无论官职大小,每个人的罪证桩桩件件,都是巡按御史们查得一清二楚。他们就是犀利的刀子,一次次直戳贪腐恶行,割除大明朝的腐肉,以相关史料记载:明初的地方知府知县们,一度只要看到骑驴的读书人,就瞬间条件反射,情不自禁腿发软。
而这腿发软的成果,更是板上钉钉:以《明史》的形容,曾经贪暴成风,害民勒索成习惯的明初官场,元朝以来地方官“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却已是朱元璋晚年时“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不敢少肆”的老实巴交景象。明朝的风气,也从起“吏治澄清者百余年”。与之对应的,更是一个生产繁荣到“宇内富庶”,国力蒸蒸上的盛世王朝。
如为什么“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方式,成功突破发展困局。朱元璋打造的“巡按御史”,就是生动范本。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