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粮食不够吃 古人为什么不去开荒

  对古时候开荒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现在我们的耕地非常紧张。紧张的原因,是因为人口很多,因此平均每个人的耕地很少。同时各种各样的建设,如修路建房办工厂等等,又会占用很多耕地。以至于全都在呼吁,要保护耕地。否则的话,我们将会落得个粮食不够吃,再次闹饥荒的危险。

  但是,古时候和现在刚好相反。古时候的人少,地多,粮食却也经常不够吃,这又怎么理解呢?

image.png

  (配图)

  有人可能会说,古时候地虽然多,但大都是荒地。这些荒地都不怎么出庄稼,所以种了也没什么用,粮食依然不够吃。

  荒地不出庄稼可能是的。因为荒地的泥土少,里面会有很多石头瓦砾,同时大树的根须盘根错节,要想开垦出来,确实不太容易。

  同时,古时候的生产工具很落后,从最初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人类经历了好几千年的时间。在大部分时间里,这些生产工具都很落后,无法用这样笨拙的生产工具,把荒地开垦出来。就算是后来出现了铁器,其实也很笨拙,其生产效率也不高。陶渊明曾写过一句“晨起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诗句,他又写过“种豆南山下,盛豆苗稀”的诗句,这充分说明,由于古时候的生产工具落后,技术落后,就算非常辛苦,也没办法取得好收成

  当然了,有一利就有一弊。古时候的荒地虽然不好收拾,却也有优势,就是腐殖质很多,这些腐殖质是天然的肥料,庄稼种在里面,也会有收成的。再说了,古人擅长于刀耕火种,他们经常会放一把火,把山林给烧光了。接着,便在这种烧过的地上种粮食。同时,古人还擅长于广种薄收,他们会撒出很多种子在里面,随便它生长。管理上也不会太在意。到了秋天的时候,能收多少就收多少。这样一来,也能有一些收成,断不至于太缺粮食。

image.png

  (配图)

  有人可能又会说,古时候的水利建设不好,庄稼缺乏灌溉,只能天吃饭。如果出现干旱、水涝或者虫灾,就会影响庄稼的收成。这种情况,在古时候经常出现。因此,庄稼欠收的时候总是非常多。

  这个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古时候的水利设施确实不好,确实是影响收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战国末期,为什么秦国能够快速地脱颖而出,就是他们进行了包括都江堰、郑国渠在内的很多大兴水利建设。而正是这样的建设,才让秦国有了丰富的粮食,才为秦国的南征北战,做出了重要的保障。

  但是,要进行这样的大兴水利建设,却并不容易,因为那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而古时候治者可能修长城,可能修阿旁宫,却很少有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郑国渠,也是因为韩国想骗秦国,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无心插柳的结果。还有京杭大运河,它是一个重要的灌溉工程。但是,当初隋炀帝修建的时候,并不是用来灌溉的,而是用来游山玩水的。可见,古时候的治者们,确实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心修建水利工程。

  不过,虽说古时候的水利设施不是很发达,古时候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古时候农作物的收成不好。但是,正让古时候总是缺粮的,却主要并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image.png

  (配图)

  其一,治者的折腾。

  古时候治者,为了私欲,从来不会让老百姓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他们总会把老百姓征集去打仗,去和别的国家和民族争斗,或者抢夺地盘打天下。就算不打仗,他们也会征集老百姓去修建很多大型的,供治者玩乐的工程。

  本来古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足够的人力,并且需要青壮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才会有好的收成。但是治者把老百姓中的青壮年征集去干这样的事情了,种庄稼的就少了,荒地就开垦不出来了,因而收成就不好了。

  我们只需要看看古时候的“文景之治”就明白了,只要给老百姓一些时间,让他们安心地生产,他们就能让庄稼获得丰收,也就不差粮食了。

  其二,治者的剥削。

  古时候土地确实很多,但是,正归老百姓占有的土地却并不多。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手里。老百姓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而且土地上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到了地主的手里。而且越是到了王朝末年,这样的情况越严重。

  也就是说,实际上古时候的粮食是不缺乏的。但是由于分配不公,大部分粮食在少部分人手里,因而造成大部分人缺粮的现象。杜甫所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讲的就是这样一种现实。

  (参考资料:《汉书》《旧唐书》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