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杨家将威名显赫 北宋灭亡时他们为什么没有出手
很多人都不了解北宋灭亡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杨家将的威名,实际上只传了三代,到北宋灭亡时,赫赫有名的天波杨府早已销声匿迹。
无论是在评书、戏剧亦或是影视中,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数不胜数,如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等等,杨家将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老令公杨继业、佘老太君、杨六郎、穆桂英等,在世间广为流传,尽人皆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杨家满门不俗的战斗力,每每出征,无论是杨家男儿还是杨门女将,个顶个的都是神勇无,将那番邦打得落花流水。
作为这样一个战力不俗的生力军,在北宋灭亡前后,却没有他们的踪影,按理说,杨家满门忠烈,理应保家卫国,但在历史中,却没有看到他们出来救国。
实际上,在正的历史中,确实有杨家将的存在,但史实与我们所看到的,包括演绎或者小说中,却有着极大的差距,之所以在北宋灭亡时,没有杨家将的身影,则是因为正的杨家将,早已不是赵匡胤时期那个神勇无的杨家。
为什么杨家将销声匿迹?就是杨家在传到第三代后,已经出现衰败之像,祖上的威名,已经不复存在。
历史中实的杨家将,并没有佘太君、穆桂英,也没有杨宗保,至于老令公杨继业,实的名字叫做杨业。杨业是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祖上曾是后汉的功勋,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后汉被刘崇建取代后,建立了北汉政权,杨业跟随刘崇建效力,并被刘崇建收为养孙,赐名刘继业,任建雄军节度使。
北汉灭亡后,刘继业归降赵匡胤,跟随赵家征讨天下,并复姓杨,在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因其骁勇战,宋太宗便授封杨业为郑州刺史,拜左领军大将军。
杨业的成名之战,是在公元980年,辽国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杨业亲率数千骑兵绕道,突袭辽军后翼,生擒辽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又击辽国驸马萧咄李,同时与主将潘美配合,前后夹击,大败辽军,自此,杨业威名远震契丹。
这里就要提一提潘美,在大部分的演绎和小说中,潘美被塑造成一个杨家最大的敌人,在他的谋划下,杨家先后有数人遭到暗算,但在实的历史中,并非如此,相反,潘美和杨业的配合,还算是非常默契。
大败辽军后,杨业的威名益高涨,辽军看到杨业的旌旗,便不战而走。宋太宗对杨业也是颇为信任,但朝中有人就忌惮杨业军功过大,便联合守边将领向宋太宗上疏,诽谤杨业。
而宋太宗对这种事情的处理,就是将诽谤杨业的奏折交给他,以此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这一点,足以证明杨业在北宋初期,红极一时。
但俗话说的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杨业最终也是间接的死在了这些诬告、猜忌他的人手中。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决心出兵北伐辽国,目的是收复燕云十六州,潘美、杨业为主将,而这次,有个监军王冼,要了杨业的命。
由于各路大军没有做到协调一致,反而各自为政,致使大将曹彬率领的主力军在于歧沟大败,再加上潘美部在蔚州的战败,以至于杨业所在的部队,不得不与辽军的优势部队正面决战。
辽军的优势,就是骑兵军团,而身为中原人的杨业部,虽说也有配置骑兵,但无论是装备,亦或是战力,都远远不能和辽军相提并论,正面决战,只会造成更多的伤亡。
杨业深知辽军的厉害,不愿在己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辽军硬刚,他主张先避其锋芒,再找寻战机,与辽军作战。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并且杨业也是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决策,被监军王冼给一票否决。
在王冼看来,杨业的这个举动,分明是故意的,是为辽军打开门户,让辽军长驱直入,所谓的避其锋芒,不过是暗通辽国的说辞而已。
王冼的言语之间,话里话外就说了一个事情,那就是杨业有二心!
而杨业听了王冼的这番话,气的可谓是怒发冲冠,为什么这么生气呢?就是因为王冼戳到了他的痛处,他本身就是一个降将,平里最忌讳的就是被人乱加猜测,为赢得宋太宗赵广义的信任,他拼命的出生入死,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本以为北宋朝臣会对他逐渐信任,没想到今被一个监军横加指责。
这就让杨业非常难堪,并且还下不来台,申辩似乎也没有什么用,从而做了一个冲动的决定。为证忠心,杨业不顾辽军兵力占据优势,毅然决然的要求带兵出征,他的计划是,由他做诱敌之饵,将辽军吸引到附近的陈家口,再由埋伏在此的大军一举将来辽军围歼,这个计划确实不错,但错就错在,埋伏的宋军,并没按照提前商议好的计划来执行。
最终,在杨业成功的将辽军引诱到陈家口后,却无悲催的发现,这里一个援军都没有,而身后就是来势汹汹的辽军,不得已,只得在此死战了。
此战的结果,是杨业缩所率的官兵全军覆没,自己的亲杨延玉也死在乱军中,杨业本人也被辽军俘虏。为表气节,杨业拒绝了敌人的劝降,绝食三天之后,壮烈而死。
这就是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杨继业的原型,史实中的杨业与演绎中的杨继业,出入很大,而杨家将的威名,则是自他手中所开启。
在雍熙三年的北伐中,杨业的另一个杨延昭也跟随了父兄一起出征作战,在攻打朔州时,杨延昭手臂被冷箭射穿,但他依然勇猛作战,实乃是一员猛将。
在杨业阵亡之后,杨延昭经宋太宗的恩准,由先前的供奉官升迁至崇仪使,担任保州(保定)都巡检使,在河北一带效力。
杨延昭的一生,延续了父亲杨业的骁勇战,在守边的岗位上,因战功屡屡升迁,最高做到了高阳关副都部署,可以说是继承了父亲的遗风,祥符七年(1014),杨延昭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七岁。
杨业和杨延昭,属于杨家的前两代代表人物,而第三代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杨文广。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自幼习得一身武艺,而他的发迹,与著名诗人范仲淹有很大关系。范仲淹曾在陕西担任过地方官,在此期间,杨文广结识了他,两个人虽说年龄相差较大,但范仲淹在和杨文广的谈话中,发现这个年轻人很有才能,从而将杨文广带在身边。
杨文广虽说因父荫为官,但是他本身确实也具备相当了得的带兵打仗能力,在跟随范仲淹之前,杨文广就曾平定陕西南部流寇,而经过范仲淹的举荐,杨文广在皇祐四年(1052),跟随狄青讨伐侬智高,期间也是战功累累。
杨文广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颇具计谋,熙宁元年(1068年),为防止西夏项人入侵,朝廷决定在陕西南部修建城堡,以保护秦州西北边境的居民,这件事情交给了杨文广负责。
项人经常会在北宋军队修建城堡时进行侵扰,严重了工程进度,鉴于此,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策略,对外放出口风,要在某地修建城堡,得知消息的项人不知是计,倾巢出动,前来。
杨文广在侦得项人大军出动的消息后,令大军在某地严阵以待,并在项人必经之路布好埋伏,待到项人来到后,一鼓作气,将其大败,极大地挫伤了项人的元气经此一战,项人后来不敢再捣乱。
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辽国再次狮子大开口,向北宋索要河东地界,杨文广向朝廷献上了破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但还没来得及等到朝廷批示,就在同年十一月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在演绎中,杨文广被安排成了杨延昭的孙子,父亲母亲则是杜撰出来的杨宗保和穆桂英,关于杨文广的故事在演绎中也非常多,如脍炙人口的文广出生、文广招亲、挂帅征南等,都将杨文广描写成一个英雄一般的人物。
对于杨文广的结局,不同的艺术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明清之前的小说中,杨文广是被陷害而死,而在明清时代的相关故事中,则是寿终正寝,基本上与史实一致。
杨家在经历了杨业、杨延昭以及杨文广后,就没有什么出色的人物了,尤其在杨文广去世后,杨家后人因为没有相应的军功,最终大多数人搬出了象征着杨家荣耀的天波府,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资格住在这里。
杨家的后人,仍有一大部分在军中做事,但也就是充当一般的下级军官,而到了宋徽宗初年,曾经显赫的杨家,早已经衰落的不复当初,没有名将,没有军功,更没有重返荣光的实力。
公元1127年,金国南下征讨北宋,最终打进了东京汴梁,靖康之难就在这一年发生,此时的宋朝内外,已经被金国吓破了胆,而曾经令契丹人闻风丧胆的杨家将,早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即便是找出来一两个杨业的后人,也只不过是平凡苍生而已,对于抵抗金国,甚至光复北宋,无疑是痴人说梦。
因此,在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也就不会出来救国,没有当年祖上的骁勇战,也没有计谋方略,拿什么来救国,甚至,连杨家将的后人能不能找到,都是一个问题。
当然,北宋的灭亡和杨家将有没有出来救国关系不大,也就不能说杨家将没有救国就导致北宋灭亡的,这种说法过于片面。
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夺得皇位后,至靖康之难,共经历了一百多的时间,赵宋王朝之所以会最终走向灭亡,正是由于开国之初,赵匡胤的一项政策有很大关系。
重文抑武,导致宋朝的军事实力一直都会被后人诟病,尤其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让后世的几个皇帝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这就形成了在后期被金国追着打的结局,而杨家,则没有出现惊艳绝伦的人物,所以才会被朝廷的逐渐冷落,最终泯然与大众无异样的结果。
所以,北宋灭亡是因为几个方面的综合“努力”,是其本身政策上有一定问题。即便是杨业杨延昭这些人都在,也挽救不了北宋的颓败之势,这在当时已经得到体现,如朝中曾有如宗泽、李刚等抗金名将,但大多结局不好。
宋徽宗对于理应执掌大权的武将们,宁可让这些人边站,用所谓的神兵法术前去和金兵进行抵抗,也是无济于事,依然阻止不了的北宋的衰败,最终的结果仍是城破,国亡。
至于杨家将,也就没有可能出来救国了。
总结:杨家将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功勋家族,为北宋的稳定,做出了很多贡献,但由于杨文广的死去,杨家开始衰落,其实,纵观杨家的衰落史,恰好和北宋王朝的衰落史接近一致,从王朝建立时那种风光,到搬出天波府的落寞,以及北宋灭亡时消失不见,杨家见证了北宋王朝的兴衰转变,最终谢幕退场,而在北宋灭亡时,杨家后人已经是没有任何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家族,所以,才会在北宋灭亡时,不会出来救国,北宋也知道和清楚这一点,所以,在北宋中后期的,杨家将就更不入法眼,或者说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已经成了一个庸碌之辈,才没有能力在北宋灭亡出来救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