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于长孙皇后的三个是什么态度?对李恪是什么态度?

  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

  对于古时候的皇帝来说,立太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不光是在为自己选择继承人,更是为这个国家选择一个可以接替自己延续下去的力量。唐太宗李世民就面临过这样的困境,先是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晋王李治,但是在李治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还是犹豫了,他想要改立李恪。那么,为什么李世民要这样想,最终为何还是选择了李治呢?

image.png

  在李世民的十四个中,因为李世民曾经考虑过立为太子,而他后来被长孙无忌加害,所以引起很多人同情,在一些电视剧里,李恪的形象也都很正面。但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情景来说,李恪是不太可能被立为太子的。

  李世民只是说过,李恪“英果类我”,算有一定程度的赏识,但还说不上最赏识。看看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三个是什么态度,对李恪是什么态度?

  李承乾就不用说了,从小李世民就非常宠爱,即便后来谋反失败,群臣商量要处死,李世民还舍不得,最后才下诏废为庶人。贞观十九年,承乾在贬所病死,李世民还特地废朝,以国公礼下葬。

  再来看魏王李泰。李泰以文学著称,又编纂《括地志》,书城之后,李自成各种赏赐。当时李泰已经出居长安延康坊的府邸,李世民亲临李泰宅邸的时候,下诏长安死罪免死,延康坊居民免一年租税。之后,李世民还想让李泰入宫住在武德殿,只是魏征反对,才作罢了。李泰被贬逐之后,李世民还经常提起他,并且对大臣说“我心念之不已”,说明即便他已经觉得李泰为人过于阴险,但依然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相之下,李恪更早的记录并不多,只是在晋王李治已经被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又反悔,想改立李恪,才说了“英果类我”的话。但在长孙无忌表示反对之后,他就马上放弃了,并没有进一步坚持。这之后,李恪就被外放到地方去了,齐州都督。没多久,因为与母的,被告发后,被撤了都督的职务,封户也被削减了三百。

image.png

  参与这个事儿可大可小,但这么容易就被处理,说明李恪在李世民心目中本身地位就不高,只是找个借口处理他而已。为什么呢?

  本来外放李恪,就是为了保证李治的太子地位不受威胁,同时也可以避免李恪因为觊觎太子位置,被坏人利用。但外放为都督,这是有兵权的职位,李世民可能事后也意识到不太合适,将来有可能起兵叛乱,所以就找了个借口罢免了都督职位。

  既然李世民并不是太看重李恪,为什么又要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想立他为太子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在经历了李承乾和李泰争立事件之后,剩下的皇后嫡子就只有李治了,如果李治还不行,接下来就是庶子了。而庶子中,李恪不仅他是隋炀帝女儿,而也是当时还活着的李世民的庶子中最年长的,自然就轮到他了。

  其实从李世民一贯的行事风格来看,他这时候试探长孙无忌的意思,并不是心想立李恪为太子,只是试探一下长孙无忌而已。因为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关系太深了,从玄武门之变开始,长孙无忌就参与了,到后来又长期当宰相,但李世民这时候显然对他并不完全信任,是有所怀疑的。但他这样试探的结果是害了李恪,让长孙无忌对李恪提高了警惕。

image.png

  高宗继位后,一开始长孙无忌主导下,将立刻又外放为梁州都督,这显然是为了安抚李恪,防止他有其它想法。因为当时高宗刚继位,最需要的是保持稳定,避免出现大的动荡。但不久之后,就借着房遗爱谋反的案子,大肆株连,顺便就一起把李恪了,以绝人望。

  皇家的孩子就是如此,往前一步当上皇帝就可以生予夺,主宰人的命运,往后一步就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成了人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