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存三学说?儒家是如何反抗治者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什么是存三学说,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 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每当谈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心底总会升腾起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的确,在世界文明之林里,中国的历史是漫长悠久的,更是辉煌灿烂的,一代代朝代更迭,就好似一幕幕大戏上演,让人目不暇接。可一个不该否认的事实是,在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这些历史大变迁背后,其实隐着太多暴力、血腥、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历史大变迁背后是无尽的苦难

  始终奉行仁德爱民之道的儒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苦苦思考,终于想出了一套解决之法——“存三”,他们希望通过这套方法,实现朝代的和平过渡,而不再通过战争的方式。“存三”思想诞生于西汉,由儒家春秋学派提出,在中国古时候思想中曾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它是因何应运而生的呢?

image.png

  一、推翻到被推翻——走不出的困局

  走过混沌初开的原始,和天烂漫的夏商周,历史进入了严肃冰冷的秦朝。一整套严刑峻法建立施行之后,秦朝君主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皇帝成为天下全体臣民的共同主宰,凌驾于任何规则之上,不管他们的行为有多么霸道无理,或如何昏庸无道,人们都不可能通过“合法”的渠道加以约束和制止。这就导致了一个可怕的结果——既然无法从政体内部制约皇权,那就只有从外部将其摧毁。

  于是历经五百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盛极一时的秦朝,因为用权无度,仅仅存在十五年便分崩离析,在巨大的反抗浪潮中灰飞烟灭。更惨的是无辜的百姓,在颠沛流离中承受了数不尽的骨肉分离和生灵涂炭,生在乱世,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秦朝虽然因为而灭亡,其接替者汉朝却几乎全盘继承了秦朝的体制,汉朝君主仍然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皇权。汉高祖刘邦“伐无道,诛暴秦”的英雄行为,被汉朝当作模范典型大加称颂。同时“起于微末”敢于挑战皇权的刘邦,在其后两千年中也一直成为底层反叛者争相效仿的榜样,而所有的效仿者最终也无一例外地重蹈覆辙,谁都打不破从建立到被推翻的死局。

  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经历了一场繁盛和衰落,文化经历了一场创造和丢弃,秩序经历了一场规范和,人民经历了一场苦难和浩劫,正如诗人张养浩说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看似无解的轮回该如何打破?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在寻求解决之道,“仁以为己任”的儒家,更是把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看作自己使命,并的找到了可以付诸施行的方法。

 image.png

  二、借势而上的儒家——骨子里并不温顺

  儒家学派形成于中国古时候思想大变革的黄金时期,奉行春秋大一思想,致力于神化皇权和推行君臣之道,可是在百家争鸣的嘈杂声中,儒家的主张总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而遭到舍弃。

  到了汉武帝时期,历经无数个寒冬,儒家学派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春天,“罢黜百家,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正成为治理国家的正思想,并保持至高无上的“官学”地位两千余年。

  在我们的印象里,儒家常常是温文尔雅谦虚谨慎中庸低调的,他们讲规矩守礼仪懂仁爱重言诺,古时候王朝治者正是借助于儒家思想的这些特性,为皇权披上华丽的外衣,打着公正仁爱的旗号,行剥削压迫之事实。这样看来,儒家应该和治者是一个鼻孔出气的,他们只有为治者服务,顺从皇权,依托皇权,才能保全自身,进而发展自身。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儒家表面上是温和的,骨子里却是刚硬的,他们并不甘心只作为治工具存在,而是从诞生之初就秉持着更为远大的理想追求,那就是希望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最终走向太平之世。

  早在孔子编写《春秋》时,评价自己生活的周朝,稍早的商朝,和更久远的夏朝,分别持截然不同的态度,孔子对周朝的礼乐大加赞赏,对商朝颇有微词,对夏朝则毫不留情地批判,以此说明:每个朝代的制度是不断进步的,人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理想中的太平必将到来。

  后世的儒家继承孔子的思想,依据《春秋》经典的微言大义,发展出“春秋学派”,根据孔子关于不断进步的观点,提出了一种看起来略显奇怪的学说“存三”。

image.png

  三、为理想而献身——儒家的反叛

  儒家春秋学派指出,孔子生活的周朝,普天之下同时存在有三个朝代的政体和文化,分别是周天子领导的周王朝,由宋国代表的商朝遗存,和由启国代表的夏朝遗存,其中宋国和启国都是由前朝王室后代掌管的小国,保存着前朝的礼仪规范和朝政制度。

  三个朝代的治并行于世,周朝是天命之所在,因此有权治理天下,宋国和启国代表的商朝和夏朝,由于落后而不符合时代要求,逐渐走下历史舞台,退居于小国而存在。每当有新的朝代建立,被取代的朝代也将退居为小国,而最遥远朝代的遗存启国就会永远消失,以此类推。“存三”学说看起来有些不知所云,那么它到底在说明什么?有什么实际价值?

  其实“存三”是儒家为解决朝代更替中难以避免的战乱和暴力而提供的一种方法。依据这一理论,皇权和天命的拥有者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不同家族之间相互传递,就像夏朝和商朝,它们落后于时代,因而被新的政权取代,但它们可以继续在世上存在,并没有立即消失,只是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已,皇室家族依然是安全的,这就为皇权的和平过渡提供了可能性。

  “存三”学说提出的时候,因为它能够证明汉朝制度是最先进的,又符合神化皇权的需求,确保了汉朝治的正性,所以起初皇帝非常赞同这一观念。可是治者没有想到,“存三”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作为汉朝取代前朝的理论依据,同样暗示着汉朝一旦落后于时代,也终有被取代的一天,而这一天很快便到来了。

  汉武帝时代在今天看来是仍一个颇具争议的时代,在当时人们更是把汉武帝当作暴君。在位五十余年,汉武帝大行征伐,横征暴敛,不恤,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百废俱兴的国家被他搞得民不聊生,以至民怨沸腾,于是当汉武帝魂归故里,各种唱衰汉朝之声便甚嚣尘上,其中就包括奉行“存三”的春秋学派代表人物、大儒董仲舒的再传眭翁。

  眭翁拿出了“存三”理念指出,汉室既自称尧舜之后,就应当具有尧舜禅让的气度,他还结合全国出现的各种怪异现象,如死亡的枯树发出新芽,倒下的山石重新立起等等,说这些异象都是有圣贤之人从民间兴起的征兆,汉朝皇帝应该顺应天命交出皇权,让位于正的贤人,主动退居小国之列。

image.png

  虽然眭翁的说法有官学儒学的经典作为背书,看似有理有据,可是将皇权当作私家财产的汉朝治者,自然是无法接受他的说法,最终辅政大将军霍光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眭翁当众斩首。

  从上面故事可以看出,恪守君臣之道的儒家,对治者并不总是一味地服从,为实现济世安民的理想,他们的反叛同样可以充满悲壮,然而仅凭一个理想化的学说,就想让治者主动放弃皇权,显然是困难的。不过儒家办不到的事,家却可能办到,西汉和东汉的终结者王莽与曹丕,之所以能够和平且“合法”地从汉朝皇帝手中接过皇权,无一不是因为借用了“存三”理念。

  四、综述

  总之,儒家春秋学派提出的“存三”学说,是中华先民基于当时的现状,设想的一种通过和平方式实现朝代更替的合理方法。它制定的皇权平稳退出和过渡机制,既避免了从外部摧毁政权造成的动荡和百姓苦难,也保全和延续了皇室家族,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只是出于人性对皇权这种至高无上权力的极度渴望,除了王莽曹丕之类的帝位篡夺者正实践过“存三”理念之外,没有哪个当朝皇帝会心甘情愿拿这把双刃剑指向自己祖辈梦寐以求的宝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