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要征讨越南呢?他有怎样的意图?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是一个戎马一生的皇帝,他有一群内阁首辅大臣,解缙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进言朱棣一般都能虚心采纳,但是在攻打越南的问题上,朱棣却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呢?
永乐二年(1404年),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时。朱棣曾经召见解缙等人说:“你们七人朝夕相处,我经常在宫中称赞你们的勤勉谨慎。往往最初容易谨慎,而最终仍然能保持下去的则很难,希望你们能够共勉。”于是各赐五品官服等。恰逢立春时,朱棣赐其等金绮衣,与尚书地位相同。此后内阁进言,朱棣均虚心采纳。
永乐四年七月,大明王朝的藩属国,就是今天的北部越南,宣布反叛。
我们知道,越南这个国家,本是“中国的第一个南下干部”——秦朝岭南县令赵佗开创。在历史上被称南越、,是中国传的藩属国,中国是越南的宗主国,越南国王要接受宗主国册封。
但是这个反复无常,对宗主国经常搞些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把戏。到了永乐初期,它故伎重演,又开始反叛了,宣布脱离大明这个宗主国。
怎么办呢?朱棣倾向坚决讨伐。派兵收复。
朱棣为什么坚决要打呢?这和他的性格有关。在对外政策方面,可以说朱棣他老还强硬。说打就打,而且动不动就亲征。朱棣一生曾亲征蒙古无数次。而小小,难道蒙古还难对付?朱棣不信邪。
皇帝决定打了。识相的大臣们一般会随声附和。然而,作为内阁首辅,解缙却和皇帝唱起了对台戏,主抚。解缙说,对这样的藩属国,不要动辄使用军事手段,还是用外交和手段解决问题更为合适。
他的理由在哪里呢?
解缙这么说,还不是信口开河,存心和皇帝作对。作为一个学者型官员,解缙对人文地理很有研究。在古时候,越南与中国的关系本还要近——或为中国的藩属国,或为中国一部分。两国的文化有不少大同小异之处,但民风却有很大差异。越南民风明显中国彪悍。
从生存环境而言,越南虽然不是“原部落”,但由于其特的地理位置,为生存厮争斗激烈程度不亚于原部落。举国抗战、全民皆兵——越南这些特点,与“原部落”特点差不多。大凡原部落,一般奉行两种法则,一是丛林法则,好战,认同弱肉强食。二是实用法则,见利忘义。反复无常,不念旧恩。
解缙看透文化——好战忘义。觉得叛服无常,即使下去,也会再起波澜。于是力劝皇帝“攻心为上”“怀柔远人”“崇德抑武”,“宜安抚为由”,不要轻率出兵。
朱棣完全不听解缙的意见。以为其是儒生之见,太过温柔。雄武好战的朱棣,迅速派出强将,实行大军压境,叛乱很快于永乐五年(1407年)初被初步平定。朱棣当即诏告天下,改为交趾,设三司布控,至此,回归中国,正式成为中国的一省。为了这个交趾新省的重建,朝廷要抽调一批广西官员,派往交趾任职,这样一来,广西就出现了大量的官员空位,需要中央选派官员补人任。
朱棣第一想到的就是解缙。对解缙劝谏罢兵非常恼怒,这次平叛正想解缙的锐气,此前其又卷入皇室争斗,挑拨皇帝父子关系。所以,教训才子的时候到了。他宣布,任命解缙为广西布政使右参议,调离京城。这次调职,朱棣是颇有心计盘算的,为了不伤天下士子之心,采用“明升暗降”之术。虽为贬谪,解缙却是从朝廷五品官阶迁变为行省从四品官,级别不但没降,反而升了半品。当然,不排除这样的处置,包朱棣对解缙的复杂情感,实际上他这一次并不想把才子置于死地,只是要把解缙在朝廷的官位罢黜,逐出宫廷去易地为官,让自己眼不见心不烦,以免在朝廷这个漩涡中再引发事端。
从永乐元年到永乐五年初,解缙这颗明星仅仅在永乐朝闪亮了4年多,就又一次跌落人生的低谷,这个满腹经纶的才子,再次失宠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