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不鸣则已,一鸣惊人rdquo;的楚庄王,他最后结局如何?

  人们经常用一鸣惊人来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对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意思和“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基本一致。

  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是司马迁来形容战国时期齐威王这位君主的。不过,实际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一开始是用来形容春秋时期楚庄王的。也即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位君主都上演了“一鸣惊人”的故事。那么,就楚庄王和齐威王,各自的故事如何呢?

  一

  一方面,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楚穆王去世,楚庄王熊旅即位。楚庄王成为楚国君主时,还不到20岁,可谓非常年轻。在此基础上,楚国国内还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这让年轻的楚庄王面临内忧外患地局面。在复杂的局面下,楚庄王没有贸然出手,而是选择蛰伏的态度,甚至故意表现出昏庸不堪的样子。

  经过数年的观察,楚庄王对于楚国的局面,尤其是朝廷中的文臣武将都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如分辨了哪些是忠臣,哪些是佞臣。基于此,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即经过了数年的蛰伏后,楚庄王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

image.png

  二

  在忠臣良将的辅佐下,楚庄王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增强了楚国的国力。当然,对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君主,最大的敌人还是北边的晋国。于是,在坐稳楚国君主的位置后,楚庄王全力和晋国争霸。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强,而晋国则在一段时间内威信下降。

  在击败晋国后,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在“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基础上,楚庄王不仅帮助楚国走向强盛,自己更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得以和齐桓公、晋文公等君主相提并论。和楚庄王相对应的是,齐威王也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霸主。

  三

  另一方面,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位君主。齐威王元年(公元前356年),在齐威刚即位时,韩国、赵国、魏国这三国就趁齐威王立足未稳之际攻打齐国。

image.png

  不过,就齐威王来说,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沉溺于声色马之中。在此基础上,邹忌借讲琴理谈治国的方法,也即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事件,邹忌成功刺激到了齐威王,后者更是表示自己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由此,齐威王幡然悔悟后,拜邹忌为相,在齐国进行了“邹忌变法”。

  四

  最后,在齐国国力增强的背景下,魏国派遣大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于是,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在围魏救赵后,齐国又在马陵之战中重创了魏国。在魏国衰落之后,齐国在中原之地几乎没有什么匹敌的对手了。因此,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对于齐威王来说,不仅开启了齐国称霸中原的时代,也是齐国第一位正式称王的君主。综上,对于楚庄王、齐威王这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都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经历,这启示我们,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