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宫殿外的甩鞭之人,其中ldquo;甩鞭rdquo;有什么讲究呢?
• 历史
《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今天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若将甩鞭之人放到现在,则很好理解,大到好几万人的演讲,小到一个部门开会,说好几点开始,在这之前,参会人员都会陆陆续续到场,时间点一到,就会有个人(可能是主持人),站起来,拿着话筒(或者不拿话筒),咳嗽一声或者拍拍话筒,宣布会议正式开始。而这个人,就相当于甩鞭人,他拿的话筒或者咳嗽发出的声音,就相当于鞭子发出的响声,其用意就是告诉与会人员,不要说话,注意安静,会议马上要开始了。
而这“甩鞭”则是古时候宫廷举行这种朝会时礼仪中的一个环节,称之为“鸣鞭”或者“响鞭”,也叫“净鞭”。虽然我们现在经常在清朝的宫廷戏里看到,但实际这个并不是始于清朝,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有这个了。
只不过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这个鞭子的制作也有讲究,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上蜡,长度也有一定要求,更难得的是,每次甩三遍,这三遍发出的响声都要求一样,不许有高有低,因此,这对于甩鞭之人也是有非常高的要求。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对“鸣鞭”有一定的要求,每次朝会都需要进行两次“鸣鞭”,一次是皇帝从中和殿出发到达太极殿时,銮仪卫官会高喊“鸣鞭”,于是甩鞭之人就会响三下净鞭。第二次就是朝会结束后,皇帝起驾回宫,群臣退下,会再次响起三次鞭。
由此可见,这个“鸣鞭”,是封建时代君主威权的表现之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