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什么不选择地理位置上易守难攻的晋阳呢?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也即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其中,就赵国来说,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公元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其中,就晋阳来说,就是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太原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低点为760米,平均海拔约800米,市区坐落于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太行山雄居于左,吕梁山巍峙于右,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太原平原展布于前,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晋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这也是晋阳之战中,赵氏可以在晋阳这座城池长期坚守的重要原因。相对于易守难攻的晋阳,地处中原之地的邯郸,则是易攻难守。那么,问题来了,赵国为何舍弃易守难攻的晋阳,而选择定都邯郸呢?

  一

  首先,春秋时期,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公元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赵襄子坚守城池,并策反韩氏、魏氏二家共同灭智氏。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晋阳这座易守难攻的城池,直接关系到了赵氏的存亡。如果在晋阳之战中,晋阳被智氏攻破的话,那么战国七雄自然就没有赵国的一席之地。

image.png

  可是,在三家分晋之后,赵国还是选择定都邯郸,而不是晋阳。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赵国,更准确的说是赵氏,之所以在晋阳定都,较近晋国的都城所在地,并且有助于和卿大夫家族争夺晋国大权。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迁都于绛山之北汾河、浍河会合处的新田,称之为新绛,晋国最后的都城在屯留。对于晋国来说,都城长期在今山西省一带。

  二

  在此基础上,赵氏定都晋阳,自然更加近晋国的都城,这便于赵氏往来于晋阳和晋国都城之间,也有助于赵氏和魏氏、韩氏、智氏等晋国的卿大夫争权。所以,同样的道理,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魏国和韩国,也曾定都在今山西省一带。不过,三家分晋后,赵国需要逐鹿中原,相对于晋阳,邯郸显然更加近河南等中原之地。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介于北纬36°20′~36°44′,东经114°03′~114°40′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

  在战国时期,较繁荣的城市,很多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一带,如魏国大梁,宋国定都、商丘,齐国临淄,韩国新郑等。对此,在笔者看来,邯郸在地理位置上要晋阳更加近这些城市,也有助于赵国争霸中原之地。因为这一原因,不仅赵国迁都邯郸,魏国也曾安邑迁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三

  另一方面,就赵国都城邯郸来说,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洪积冲积平原。并且,邯郸东接华北平原,也即近粮食产地。在春秋战国时期,粮供给对于各个国家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如果赵国在远离粮产地的地方定都,这显然会增加运输成本,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image.png

  同时,邯郸蕴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是全国著名的煤和高品位的铁矿石产区,被誉为现代“钢城”、“煤都”,拥有丰富的“两黑”——煤、铁资源,煤炭和铁矿石储量分别达到40亿吨和4.8亿吨。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些矿产资源,也是赵国非常重视的资源。据文献记载,春秋中、后期即公元前7至6世纪左右,我国出现和使用了铸铁。这种铁是用“生铁冶铸法”冶炼的,产铁数量多、杂质少,质量较好。因此,这些矿产资源有助于打造武器装备,从而增强赵国士兵的作战能力。

  四

  最后,除此之外,赵国定都邯郸,也是为了更好的对付中山国,并和魏国、齐国、韩国等战国七雄争霸中原。在战国时期,中山国可谓赵国的心腹大患。在赵武灵王即位以前,中山国就依持齐、魏两国的支持,袭扰赵国,成为赵国的最大威胁,所以当时的赵武灵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因此,赵国如果继续定都晋阳的话,由于距离中山国较远,想要消灭中山国,自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定都邯郸的话,无疑可以集中全力来消灭中山国。战国中期,赵国在消灭中山国之后,得以扩大自身的疆域,从而走向强盛。

  除了中山国,赵国还需要和魏国、齐国、韩国等战国七雄争霸中原。在地理位置上,邯郸距离齐国、魏国、韩国相对较近,方便赵国和这些诸侯国交锋。如在五国伐齐时,赵国如果还定都晋阳的话,想要出兵进攻齐国,可谓远隔千里,付出的成本就较大了。综上,定都邯郸对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存在诸多好处和必要。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终于被秦国大军攻破。赵国宗室北逃到代,共同拥立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彻底灭亡。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