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在位时间连一年都不到 他的历史评价为什么还那么高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高炽评价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为了让朱高炽成功减肥,据说朱棣将失职多送食物的供膳官剁成肉酱······这恐怕是朱棣对朱高炽身心最大的摧残了吧。练骑射朱高炽欲哭无泪,他胯下的战马也是如此。

  虽然朱高炽在位不及一年,但是他自永乐中后期,就开始长期监国。时人评价,东宫监国,朝无废事。也正是因为朱高炽在常政务处理中所积累出诸多经验,所以才有能力在朱棣去世后,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并拨乱反正。

  甚至可以说,在朱棣主政期间,二人属于分工合作,作为皇帝,朱棣管理的是最重要的军国大事,而常政务基本都由朱高炽来处理,无论是北征蒙古,还是北京筹办迁都事宜,都造成朱棣长期不在南京,所以朱棣命令太子朱高炽监国。

image.png

  朱高炽的短板

  不同的人所持理念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朱高炽不光有自己的理念,还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所以二人本身就有冲突,也存在一定积怨,这才是朱棣某些时候会考虑让朱高煦继位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某一个。当然朱高炽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一个问题。

  其实,朱高炽的优势也仅仅就是长子而已,论个人感情来说,朱棣最赏识的始终是朱高煦(后来看清其嘴脸后才淡漠下来),最宠爱的是朱高燧,而最不喜欢的恰恰是身体孱弱的朱高炽。

  无须讳言,朱高炽的体型确实是肥胖,笨拙,行动迟缓,为此,朱高煦没少调侃他,这也引起了朱高炽长子朱瞻基的不满。也是出于身体原因,类似于骑马打仗,都不是他所擅长的,不可能象朱棣一样,御驾亲征蒙古原。对于朱高炽来说,上马都是一件很费力的事,而朱高煦骁勇战、战功卓越,还几度救过朱棣的性命。对于才干方面的赏识,朱棣肯定是倾向于朱高煦。

  而对于朱高燧,朱棣很纯粹的,就是一个父亲对的宠爱甚至溺爱,没有原因。

image.png

  朱高炽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

  虽然他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帝,但总朱标要好些吧。朱标是太子做到归天,为什么要提朱标呢?

  二人脾性相近。这也是朱高炽的优点、超过两个弟弟的优点,就以永乐初期向过往总结:

  第一、中规中距,为人宽厚;

  第二、最初作为前燕王的继承人,他是受朱元璋亲自册封,根红苗正;

  第三、虽然朱高炽不擅长领兵打仗,但是守城方面还是有功劳的,在朱棣初期,朱高炽坚守北平,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仅仅率领了1万多人守城,竟然成功抵御了李景龙50多万南军的进攻,当然了,这里面是有猫腻的,本文就不提了。

  朱高炽的宽仁平和,给他带来了极。

  这就体现在朱棣在继位初期,作为首要国事,大臣们劝谏朱棣早册立太子,但是朱棣却一直在犹豫。凡是这类意见,他都加以搪塞,人选虽然不定,但他却又向群臣征求册立太子的意见,很明显朱棣自己也很纠结。

  其实,朱棣知道他自己最喜欢的朱高燧是没有德行和本事继承皇位的,他还是倾向于朱高煦能够继承大,这是试探群臣对朱高煦的拥护程度。长幼之分对于朱棣来说,这都不是问题,他不但打破了立嫡立长的传,还把正牌的皇帝不知打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立嫡长心理压力也不大。

image.png

  朱棣得到的结果却是大部分臣子的反对,你皇帝再强也终究还是要踏实忠心的臣子来做事,如果是朱高煦继位之初就君臣不合,会致令国家动荡,后果不堪想象,而且他们反对的原因,外加朱棣自身的好恶综合来说就是:

  第一、封建的那套传礼法。

  第二、群臣对朱高炽的支持。

  第三、朱棣非常喜欢自己的儿媳(长辈对晚辈的欣赏)。

  第四、朱棣非常喜欢自己的长孙-“好圣孙”朱瞻基,传位不是踢球,如果他把皇位传给朱高煦,再想让老二将皇位回传给朱瞻基那是痴心妄想的。

  第五、渐渐看清朱高煦的嘴脸和野心。

image.png

  处处被掣肘的朱高炽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虽然随顺了诸位大臣的心愿,但却造成了朱棣和朱高煦之间,以及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的矛盾,并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形成积怨,只待井喷的一天。

  各有分工这种工作方式,本身就有问题,因为这让父子二人都不自在,到底谁说了算,很显然朱棣说了算,但是在他北征和营建北平皇城的时候,大多时间并不在南京,常政务都由朱高炽来处理,即便是一般政务的处理,朱棣就能放心么,同样不行。

  朱高炽的权限中有中低官员的人事权,这是朱棣特地交代的,高层官员的提拔任免都要朱棣亲自做主。

  一方面了朱高炽本就不大的权利。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担心。怕朱高炽受人挑唆,下手过重,类似于朱允炆那个糊涂蛋一样,做出蠢事,被利益集团左右,甚至受人挑唆搞不好趁着自己不在南京就直接“起事”。

  总结来说,太子监国虽然是朱棣授权,但是朱棣本人却并不放心。在那个时期,朱高炽也无非就是个秘书,在每次朱棣出差回到南京后,都要让朱高炽将所有处理过的政务记录呈报上来,还有更过分的,如说,处理一件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最后处理的结果是怎样的?

image.png

  朱高炽虽然没有过多抱怨,但可想而知他的内心的崩溃的,对这种放权方式也是抗拒的,即便是个臣子也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权利,我一个做的,你不放心我?为啥不给我相应的权利,朱高炽在意的是这让他很难在上一展抱负。

  在朱棣看来,朱高炽明显是在夺权,因此没少对朱高炽进行过斥责。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每次回到南京主政的时候,总要把某些朱高炽处理过的政务,更改后作废,理由也不是依据法度与合理性,很纯粹的就是秀肌肉,让朱高炽知道到底谁说了算。

  父子二人积怨越来越深,朱棣还张榜,将朱高炽的“乱政”公诸于众,让朱高炽颜面扫地,这实在是不智之举。明明有些政令,处理的非常得当,但朱棣说改就改,这遭到了一些官员的反对,朱棣大笔一挥,人头落地,以后在朝中虽然有很多人支持朱高炽,但也仅限于暗中支持,不再有人敢替他辩护什么了。

  群臣们都在压抑着,不经意间,朝中的势力,渐渐泾渭分明,一方面是皇权的忠实拥护者,也就是保皇派,另一方面,就是从根本上就看不起朱棣的一些大臣,朱高炽的脾气秉性随和,政务处理能力尚佳,法度掌握宽严并济,朝中或明或暗,赞赏他的人很多。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投机分子,毕竟朱棣某一天离世,那么继位的肯定是朱高炽,投机分子就会抓紧时间不遗余力的在朱高炽没有登基以前,巴结逢迎,好在他登基以后,收获回报。

image.png

  朱棣和朱高炽的积怨越来越深,逐渐爆发出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甚至心悸的冲突。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朱棣和太子的冲突。这个时候,看出苗头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指使在朝中的支持者利用朱棣对太子的猜忌和不满,散布流言,中伤陷害,不断的刺激朱棣,关押处死朱高炽的东宫派系势力。

  很多与太子关系不错的朝臣,都受到了陷害。朱棣还曾秘密下令自己的心腹,暗中调查太子,而金忠摘下官帽,叩首痛哭,他愿意为朱高炽担保,如果朱高炽是不可的,他本人愿意连坐,朱棣才没有进一步行动(换人监视)。

  朱棣的态度,因为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挑拨离间越发冰冷强硬,而同样是这种态度,也反过来刺激了朱高煦和朱高燧,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的打击朱高炽的嫡系势力,但是不懂收敛的朱高煦太过肆无忌惮,终于也引起了朱棣的警觉和震怒,将其废为庶人,还是朱高炽流着泪求放过,才使朱高煦保住了亲王爵位,但被削去两队护卫,发送到山东乐安。

image.png

  就这样朱高炽少了一个最有力的皇位竞争者,也少一股强劲的反对势力,这让心理上已经不堪重负的朱高炽暗暗松了口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永乐后期,闲杂人等被撇除了个干净,纯粹演变成了父子二人的闹剧。将近20年的积怨渐渐爆发,还是因为分权问题,一方面要让朱高炽监国,而另一方面,又绝不放权,让朱高炽的处境非常尴尬。

  朱棣一面故作姿态,亲笔授权有事不必奏来,一面又事后查错,无论对错都要斥责,这样的子加上朱高炽本就孱弱的身体,能有高寿才是怪事。

  在最后一次北征的途中,朱棣已经感到时无多。他曾经说过,东宫(就是朱高炽)处理政务的时间已经够长,而且非常熟练,我返回北京后,要把所有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他,我也该享受天伦之乐了,意思就是想提前交接,退位享福。

  看来,朱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有很大的担忧,否则不会突然想起放权,让朱高炽即位。

  朱棣也有舔犊之情和自己的苦衷

  再怎么样也是自己,何况还有自己喜欢的朱瞻基呢,其实他对朱高炽和东宫势力所采取的行动,目的不过是想削弱和其能量,以防逐渐演变为规模庞大的,对自己的皇权造成威胁,哪怕厚道的朱高炽没有这个心,也怕小人撺掇,朱允炆就是反面典型。所以虽然朱高炽连连遭受打击和限权,但是很奇怪的,他的太子地位还是较稳当。

  朱棣虽然对朱高炽敲敲打打几十年,但是下手也并不重,狠手都下在外人身上了,他也没有把事态过于放大,这些都被朱棣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关押和戮的人,也都是朱高炽的“近臣”,并没有牵扯过甚。他的目的,只是让朱高炽的权利继续被笼罩在皇权之下,以免发生不可控制的事态。

  朱高炽也较聪明,以前他曾经处分过朱棣的宠臣,但在受到阻力后,他便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甚至对于朱棣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也假装不知(已经有人告知朱高炽)再加上朱棣的宠臣金忠,以及诸如杨士奇,胡濙等人的保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一步步巩固,只不过权力被限定到一定范围和程度而已。(几幅画作都是朱瞻基亲笔)

  时代不同责任不同

  这父子俩的工作是阶段性的,各有各的使命。

  朱棣负责保命、铁腕惩“”、开疆拓土。

  朱高炽负责守成,并且拨乱反正把诸多不良现象灭除于萌芽状态。

  朱棣开疆拓土,北及蒙古,南征交趾,远航西洋,迁都北京。这些都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些功绩即便放到今天也让后世子孙们感到振奋和钦佩。

  但是这却超出了明朝当时所能负担的极限。这也是后来刘大夏哪怕面对皇帝的讨要,也拒绝交出海航资料的原因。

  朱高炽继承皇位,是为洪熙帝。他对永乐时期的政策,从各个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否定了朱棣以前很多并不合适做法,开创并实施了仁宣之治。

image.png

  朱高炽停止了耗资巨大、耗费空前的四项巨额经费。

  看到这里某些朋友可能会感到惋惜,觉得他应该顺着他和他的足迹占领俄罗斯,解放全欧洲^_^,但那只是咱们的想法,当时的条件,已经不允许朱高炽沿着他父亲朱棣的老路走下去。

  迁都北京后,虽然天子守国门,给北方战事带来了一定便利,而随着朱高炽的国策调整,北京在当时的重要程度,尤其作为首都来说,意义不大,朱高炽也曾经想过,还都南京。

  这不是个人好恶的问题,而是有着非常现实的目的,整个皇家宫廷、官僚机构、北京周边的卫戍部队所需消耗,每年都要从南方将大量的物资运到北方,运费本身就极其惊人,甚至超过了物质本身的价值。

  更要命的是,有无数中间商赚差价,如开支的子到了,官员们收到了一张张白条,粮食有,但是运不过来,官员们自己去南京领?没办法,挥泪大甩卖,都塞给了商人,而商人逐利,没有大好处他们也怵头这通折腾,所以他们的利润是非常丰厚的,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明代的工资是能逼出人命的低,再被商人盘剥一气,就更过不下去了,一时间帝国高管们怨声载道,这也是朱高炽打算还都南京的原因。

  朱高炽还赦免了朱棣时期很多遭受的官员和家属,把他们解救出来,恢复自由,并首次,宣称方孝孺等人是忠臣,承认建文帝一朝的地位合法有效,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再就是颇为遭恨的门,包括朱高炽在内也深受其害,他纠正门的办事作风,不允许再恶意构陷,小题大做,从制度上废除了诽谤罪,禁止法外用刑,随意株连无辜。

  为了防止司法乱权,他下令三法司会同内阁五府六部等机构的负责人同审罪犯。有效的制止了永乐时期的诬告成风,迭兴大狱的恐怖活动。永乐时期,紫禁城工程,虽然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但是,同样造成了国困民穷的局面,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朱高炽免除了灾区的田赋,还提供无偿的救济。

  在永乐时期过多的征用了民间的物资(无偿征用)和劳役(无偿征用),这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朱高炽上台后,做出规定:

  按市场所需物资,并大幅减免当时物料征收数量,有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公平的裁判制度,方便了民众,同样一件事,转害民,为利民,受到民众的欢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物资方面,各地官员的贪腐行为。

  对于以前曾经关押和打击过的东宫官属。朱高炽一再鼓励这些人不要回头再担忧朱棣时期的朝堂风气,现在正是他们畅所欲言一展抱负的最佳时机。

  前不久还是阶下之囚,现在又被朱高炽提拔重用,臣子们敢不用命,一个个感动的跟什么似的,自然而然的,朱高炽身边紧密的围绕着一些使用起来如臂使指的忠诚势力。

  朱高炽并不是纯粹的好好先生,如大将丘福,他是朱高煦的坚定拥护者,曾经不遗余力的想将朱高煦推上皇位,其中恐怕也参与了对朱高炽的打压和对其官属的陷害,所以,几乎所有北征战死的将领,全部予以追封,但是,丘福却被排除在外。

  朱高炽在即位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变了永乐时期的一些弊政,巩固和稳定了当时的局势,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短,都是非常少有的,朱高炽的很多做法,明显带着否定永乐以及朱棣个人意愿的色彩,甚至近乎偏激,所以某些事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他也是人,高压几十年总要有个宣泄口,否则人会疯掉的。

image.png

  如此看来朱高炽这种理念都是在他监国时期,通过对政务的熟悉和处理,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并不是在他即位之后,才后知后觉的下手整顿,所以他的功绩在永乐中期就体现出来了,而非短短不到一年干出旷世成就。

  朱高炽稳定局势,缓解困境,平息斗争,他的执政理念为后来的宣德帝朱瞻基所继承,后世合称为仁宣之治,如前所述,永乐时期致使国力下降,呈超负荷状态,这在朱高炽执政的几个月内,得到缓解和调整,而仁宣之治的成功,正是适应了需求,弥补修正了弊政,才使整个重新步入正常的轨迹。

  朱棣和朱高炽两人的矛盾和积怨也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二人的矛盾和积怨促成并加速了当时趋势的转变和发展。

  有着足够执政经验和能力的朱高炽,在朱棣压迫下兢兢业业几十年,一朝得以翻身,自然在怒火的喷薄的助势下,飞快的扭转着朱棣曾经掌握的一切,迫不及待的以自己的理念来修正一条条有伤国力、民力的政策法令,这就是短期见效的原因,这是二十年的成果,而非不到一年。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