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会被?他被背后有何故事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冬,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七十余座城池,进驻齐国王宫,收编的楚军与齐军有四十余万人,人生的声望和权威升到了巅峰。
接下来,他干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儿:向刘邦邀功。
他以齐人狡诈为由,要求刘邦设立一个暂时的王来镇抚齐地,而这个齐地王的人选,就是他自己——韩信。
这时的刘邦,还在荥阳与项羽苦苦相斗,两军阵前,刘邦前胸中了一箭,小命差点不保。项羽为了要挟刘邦,把俘虏来的刘邦的父亲推出阵前,架起大锅,要油炸了老人家。
刘邦是欲哭无泪,要多惨有多惨。他曾多次下令韩信速来荥阳支持,韩信不来也就罢了,还在这节骨眼儿上邀功,要自己封他为齐王,刘邦差点儿没骂出声来。张良、陈平两人又是使眼色,又是暗中踩他的脚,他才醒悟过来,打着哈对韩信派来的使者说:“大丈夫定诸侯,要做便做王,做王有什么意思!”马上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韩信的军队攻打楚军。
项羽和刘邦二虎相争,已经筋疲力尽,如若韩信的四十万大军加入抗楚行列,楚军必败。
想到这一层,项羽急得睡不着觉,抹开了脸面,派盱眙人武涉前往齐地规劝韩信,希望他能保持中立。
武涉的说辞非常富有技巧,他对韩信说:“天下共苦秦已久,各路诸侯相与鮸力击秦。待秦朝破灭,大家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以休士卒。如今汉王兴师东进,侵人之境,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又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向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不肯罢休。且汉王乃是猾小人,不可信任,其多次身落项王之手,项王仁义,不加害,他这才活了下来,然而一经脱身,就背弃盟约,反复进攻项王。这种小人,不值得亲近,也不值得信任。虽然大王您自认为与汉王交情深厚,为之尽力用兵,终有一还是被他所擒。大王您现在平安无事,是因为项王还存在。目下楚汉相争,决定胜利走向的人就是您。您站在汉军一边则汉王胜,您站在楚军一边则项王胜。假若项王今亡,则下一个被消灭的就该是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若放过这个时机,你只能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了,这可不是一个聪明人做的事。”
武涉不提项羽的交情还好,一提项羽的交情韩信就来气,他愤然答道:“我当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才背楚归汉。入到汉营,汉王授我上将军的印信,予我数万之众,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我才能混到今天这个位置。汉王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项羽的想法,恕我不能相从,你回去告诉他,让他死了这条心吧。”
武涉碰了一鼻子灰,悻悻而回。
武涉的话虽不能打动韩信,却打动了韩信身边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以一言而成就韩信灭齐大功的辩士蒯通。蒯通找了个左右无人的机会,悄悄对韩信说:“我对相术深有研究,能预测一个人的祸福贵。”哦?韩信奇怪地看着他,问:“先生用什么方法给人看相?”蒯通自信地回答说:“人的贵在于骨法,忧喜在于面色,成败在于决断。用这三项验证人相,万无一失。”韩信大感兴趣,说:“如此,先生看我的相如何?”蒯通点头,故弄玄虚地说:“看您的面相,位不过封侯,而且危机四伏。看您的背相,却又贵不可言。”韩信的胃口被吊起来了,问:“怎么会这样呢?”蒯通摇头晃脑地说:“天下初发难之时,英雄豪杰纷建立名号,一呼而天下有志之士云集,踊跃奔走之势,如狂风骤起。当此之时,人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灭亡秦朝。而今,楚汉纷争,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脑涂地,父子的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数不胜数。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追南逐北,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而军队被汉王困在京、索之间,阻于成皋一带,三年不能寸进。汉王领几十万人马于巩县、洛阳,凭借山河之险,一数战,无尺寸之功,甚至遭受挫折失败,几至于灭亡,这就是所谓的智勇俱困了。楚汉两军的锐气尽挫于险塞,粮食也已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以我看来,这样的局面不是天下的圣贤就不能平息这场天下的祸乱。”
说到这儿,他的眼睛一个劲儿地朝韩信眨巴。韩信知他意有所指,却沉吟不语。蒯通料韩信已心有所动,便继续大喷口水,说:“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在您一人的手里。您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我愿意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就担心您不采纳。大王若能听从我的计策,可以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于世上,大王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互相牵制,则没有谁敢轻举妄动。而凭借大王的贤能圣德,拥有几十万大军,占据着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制约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纷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没有谁不听从的!彼时,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则天下感恩戴德,顺服听命于齐。大王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以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俗话说‘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大王认地考虑这件事。”
沉默,又是沉默。
沉默了许久,韩信这才幽幽地说:“汉王待我恩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么能图谋私利而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来呢?”
蒯通顿足说道:“你自认为汉王对你好,你就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的。试想,当初张耳、陈余身为布衣,结成了割掉脑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巨鹿一战,却反目成仇,生死相残,为天下人所笑。是什么东西使得曾经的刎颈之交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一个字:贪。贪得无厌的人心会吞噬掉一切仁义爱好。如今即使您竭诚用忠诚、信义与汉王结交,也一定不上张耳、陈余当年的交情更巩固,而从汉王修武夺兵、你在齐地封王的事来看,你们之间的嫌隙张耳、陈余他们又要多得多,所以我认为您一厢情愿地以为汉王不会危害您是完全错误的。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起死回生,并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可是,大功已成,大名已就,文种,范蠡逃亡。野兽已经打完了,猎就该被烹了。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不上张耳、陈余;以忠诚信义而论,也赶不上文种、范蠡之于越王勾践。从这两个事例看,足够您断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况且我听说了,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大王既是勇略震主者,也是功盖天下者;既具有威胁君主的威势,也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您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同时拥有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哪里还有您可去的地方呢……”
韩信面色苍白,打断了蒯通的长篇大论,无力地挥手,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过了数,蒯通又语重心长地告诫韩信说:“能够听取人的意见,就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变化;能够反复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关键。听取意见而不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失误而能够长治久安,实在天下少有,当断不断,其事自败。所有的事业都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所有的时机都难以抓住而容易失掉。希望您仔细地考虑斟酌。”
韩信犹豫良久,终于痛下决心,宣布绝不背叛汉王,拒绝了蒯通的提议。
蒯通面如死灰,知道韩信的好子不能长久,就假装疯癫流落江湖。事情的发展,果然被蒯通不幸言中。
韩信加入反楚阵营,率领军队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迫得项羽在乌江自刎以谢天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敌国破,谋臣亡。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天子外出巡视会见诸侯,于云梦泽绑了韩信,押回洛阳,改封他为淮阴侯。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八月,代国相陈豨自立为代王,侵占赵、代。刘邦北上,御驾亲征。
恰在此时,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掉他。谁知这个家臣的弟上疏告变,向吕后告密,说韩信与陈豨相勾结,图谋。此事疑点重,假莫辨。但为帝国的安全起见,吕后的意见是:宁可错,不可错放。她与萧何定计,谎称高皇帝刘邦已在前线大破反贼,陈豨授首,传令在京朝臣均到长乐宫庆贺。韩信百无聊赖,本不想参与此事,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进宫。萧何便亲到淮阴侯府劝说道:“这是国家幸事,即使有病,也当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
看着这位于己有大恩的萧相国,韩信无从推托,勉强进宫。这一进宫,便是自投罗网,小命休矣。吕后命令埋伏在宫中的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将之押到钟室击。韩信身遭大棒击打之际,连呼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一代将星,竟此陨落。但事情并没终结,为了斩除根,吕后又下令诛了韩信三族。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