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什么还能打赢匈奴和秦国?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国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战国后期最有名的战役当属长平之战,具有战略性意义,影响非常大。赵国从此由盛转衰,丧失了对抗秦国的能力。
在此之前,赵国有实力对秦国内政指手画脚,秦昭襄王嬴稷能当上秦王,就是赵武灵王一手策划的,他认为嬴稷上位更有利于赵国。
这是一笔收效挺大的投资,赵武灵王活着的时候,嬴稷对赵国的确挺友好。但他万万想不到,若干年后,嬴稷会举全国之力和赵国在长平展开大战,而赵国败了。
并且还不是普通的战败,战神白起为了彻底打击赵国,坑40多万降卒,赵国青壮精锐尽数损毁。可以这么说,赵武灵王辛辛苦苦几十年攒下的丰厚家底,被赵孝成王这个败家子一朝败光了。
以上内容,熟悉历史的朋友估计都知道,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长平之战后,赵国还发生了一系列战事,例如邯郸之战、赵破匈奴之战,出乎世人意料的是,这些战赵国竟然还都打赢了。
具体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分别说一说。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趁胜追击,直接灭了赵国。兵锋所向,韩王和赵王险些吓尿,派出使者苏代去找秦国丞相范雎行贿。这里有韩国什么事呢?引发秦、赵两国大战的上之争,就是韩国造成的。
起初,白起打下韩国的野王这个地方,断绝了上通往韩国都城的道路。上等于成了一块飞地,韩王迫于秦国的压力,把上主动献给秦国,不料上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胆大包天地把上献给赵国。到嘴的鸭子飞了,秦国极为愤怒,这才有了长平之战。
因而韩王很担心白起在攻打赵国的过程中,顺手把韩国给灭了,不得不和赵王一起想办法。他们派出的苏代也不是一般人,乃是苏秦的族弟,同样有条三寸不烂之舌。
苏代找到范雎,说白起已经立下如此大功,倘若再让他拿下赵国,肯定会成为秦王面前第一得意人,秦王若称帝,白起必为三公。到了那时候,哪里还有你范雎的立足之地呢?不如说服秦王退兵吧,韩、赵两国愿割地求和,韩割垣雍,赵割六座城池。
这番话正中范雎下怀。他在秦国属于外地引进人才,而白起则是土生土长的老秦人,外来派与本土派原就存在矛盾,如果本土派占了上风,外来派就没有多少价值。因而范雎不愿白起再获战功,建议嬴稷休兵。
嬴稷考虑到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损失也很大,便接受了韩、赵的议和。
然而,秦军退去后赵王又舍不得了,六座城池可不是六个包包,谁送谁心疼,朝堂上下也争吵不休。君臣一咬牙,不给了,打就打吧!
嬴稷大怒,敢涮他的人还没出生呢!发兵20万直扑赵国,之后又两次增兵,每次10万。领兵的帅先是五大夫王陵,后是王龁。
为啥没有白起?因为白起认为,秦国已经错过了攻赵的最好时机,且邯郸防御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又是远离国土客场作战,后勤和兵力都无法及时补充,此时出兵难以取胜,一再劝谏嬴稷不要发动这场战役。
但嬴稷不下这口气,对白起也较忌惮,就派了人领兵。结果正如白起所料,赵王虽不成气,赵民还是很彪悍的,在老将廉颇和丞相赵胜的率领下,于此关头奋死抵抗,邯郸久攻不下。
出于唇亡齿寒的原因,楚、魏两国又各出十多万精兵来救,与赵军里应外合,秦军大败,伤亡30多万。
此战过后,秦国暂时蛰伏,赵国获得了短暂的休养时机。没多久,燕国主动来挑衅,被赵国成功反击,廉颇追到燕都,差点灭亡燕国。而燕国的资源,就成了赵国的养分。这也是赵国在秦国强压之下还能坚持很多年的原因之一。
大家说这燕国是何苦?人说千里送人头,他们这是千里送资源。
赵破匈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用兵法,巧设战阵,歼灭来犯的匈奴骑兵10万,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取胜的最大因素在于名将李牧。李牧为赵国镇守北境多年,牢牢压制住匈奴南侵的铁蹄,正是有他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才不需要防备来自北方的威胁。
李牧是与白起齐名的大将,他的命运也和白起相似,都是被自己效忠的君王冤,令人叹息。只不过白起的死亡,对上升期的秦国损害不算大,而李牧一死,早已衰弱的赵国就完了。
所以,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打赢邯郸之战,一是因为家大业大,底蕴尚存,不至于一下子就垮了,且赵国尚武,普通老百姓战力也很强;二是因为有廉颇、赵胜等名将;三是因为楚、魏的救援。
至于赵破匈奴之战,完全可以视为李牧的个人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