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建议建文帝削藩,却引发了靖难之变

  黄子澄,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带你追寻最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黄子澄,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忠臣,但是治国平天下的视角而言,忠臣是不是能治国呢?这不一定。

  但这个不一定在建文帝的心里却是非常确定,他非常坚信黄子澄是个大能人,能够助他完成削藩大计。

  但是,从后面的历史看看,黄子澄不止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反而在建文帝削藩之时屡出昏招,不止没有帮助建文帝取得胜果,反而是间接的帮助了朱棣完成了帝王之路,像极了一个卧底。

  在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继位,建文帝找到了黄子澄,正式开启了削藩大计。

  此时建文帝才继位不过一月,此时削藩是不是最好的时机呢?

  当然不是,按照朱元璋给建文帝定下的策略,新皇继位先要施恩于诸王,让诸王放下戒心,妥协隐,保证自身足够强大,再对诸王进行节制消耗。

  可是建文帝等不及,他认为诸王过强,他放心不下,整整夜睡不着,就怕几个叔叔联合起来把他赶下皇位。

image.png

  于是找到黄子澄,黄子澄洪武十八年会元,此后伴读东宫,在建文继位之后,黄子澄为翰林院学士兼同参国政。

  黄子澄早年就和建文帝谈过诸王难制的问题,于是现在两人一拍即合。

  既然决定了要削藩,黄子澄便给建文帝出主意,咱们先易后难,先把势力小的藩王给搞掉。

  于是先是周王、然后是代王、泯王、齐王、湘王,这些藩王无一例外,手里都没有太大的实权,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落得个被幽禁的下场。

  选择先易后难,这无疑给势力强的藩王们一个缓冲的机会,当藩王们开始恐慌,便会着手开启最坏的准备。

  因为建文帝削藩大计越来越明显,朱棣开始不安决定,但此时朱棣有一个顾虑,自己三个还在京都,自己如果,那三个肯定没了。

  于是朱棣只能装作表面屈服,称病请求建文帝把自己的三个送回来。

  又到了命运抉择的时刻,建文帝问大忠臣黄子澄,我们该不该把自己的三个堂弟送回去。

image.png

  黄子澄说当然该啊!送回去可以安抚朱棣,然后我们再趁其不备,以奇军强袭之,削藩大计便可成功。

  黄子澄这样说,建文帝居然的信了,此时早有诸王被囚禁被囚禁,的,建文削藩图燕所有人都看得出,黄子澄还想以此来安抚朱棣,不得不说的天。

  朱棣的三个回到北平之后,朱棣如虎添翼,自此再无顾虑,朱棣和建文这对叔侄开始正式迎来历史的交锋。

  建文帝在一开始,复杂的人格暴露出来了,此前大刀阔斧削藩,好几位藩王被幽禁,按照道理来讲,双方已经兵戎相见了,那肯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然而在出兵之时,建文帝却喊出了一句:别伤害我叔叔!

  于是朱棣着这句话,躲过去好几次灾祸,每当燕师不利之事,朱棣挡在前,一下子便让王师失了魂,毕竟皇帝有命令,不让伤他叔叔。

image.png

  而里面有个重点,作为建文帝的智囊,黄子澄有没有觉得建文帝在出兵之际说这样一句话不妥?既然觉得不妥,黄子澄为何不提醒建文帝?而如果觉得妥当,说不定这句话就是黄子澄建议建文帝说的,一来彰显建文帝大仁大义,二来并称祖训不要同室戈,希望朱棣还有回转的余地。

  此后建文与朱棣的对战更是一顿乱作,临阵换将,黄子澄的建议。

  而换谁不好,偏偏换了一个干啥啥不行,投降第一名的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交给李景隆,而李景隆也交代得明明白白的,直接千里送人头。

  此后朱棣围困南京,冷兵器时代南京易守难攻,怎么也可以耗个一两年,而遇到李景隆这样的人,望着朱棣燕军而来直接开城投了。

  这就是黄子澄极力向建文帝推荐的大能人。

  当然,黄子澄是个忠臣,太平盛世治世没有问题,但削藩这种大计,不是光黄子澄这样的忠臣就够了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