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宗为什么要去泰山封禅?为什么之后没有皇帝再去了?
你的了解宋宗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朕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朕是史上第一个皇帝,一了六国,筑起了长城,开拓了四方土地,是龙的化身,月为证,佑我苍生!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去泰山封禅时说的誓言,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去泰山封禅的皇帝,而我们今天的主人翁则是泰山封禅的终结者,自他以后再也没有皇帝去了,这位皇帝就是——宋宗。
封禅意义
中华民族坚信家国一体,即使是自己的祖先去世了,依旧会每年为他们它纪念上坟。而皇帝为了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尊贵地位,他们会宣称自己的祖先不止是前辈们,更因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些观念,天神也相当于他们的祖先。
而封禅的“禅”也不是指的佛家中的“禅”,而是指代的大地,封禅便是指的拜大地和天神。古时候人认为泰山最高,所以掌管人间的帝王应该到最高的山上去拜管理大地的天神,在泰山上筑土为坛,向着天地宣誓自己管理的功绩,因为这件事只有天子可以做,并且每就兴师动众,所以怒刷了一波存在感,极强地展示了皇帝的权威。
《史记·封禅书》曾经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每个皇帝或许都渴望着去登泰山封禅,因为《封禅书》中曾经说只有帝王在位期间天降祥瑞或者做出了极大功绩的天子才算是得到了封禅的入门票,他们才有资格向上天报告自己的功绩。
如此一说,封禅就仿佛在向世人说明:“我这个皇帝当得多么贤明。”而敢问世间有谁不愿意留下一个贤能爱民的好名声呢?
“丢人”的封禅
既然只有做出重大贡献或者是天降祥瑞的帝王才能去封禅,所以历史上的很多天子在位一生可能都没有这个资格。
事实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治历史中,虽然不乏有贤明君主,但是正去泰山封禅的一共也就六位。
这六位权力最高者,有五位我都非常认同,他们分别是一天下的秦始皇,英明神武的汉武帝,稳固王朝的汉光武帝,为国远征的唐高宗和开元盛世的唐玄宗。
这五位皇帝不管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如何,他们在位期间的功绩却是被载入史册的,就算不是正去钻研史书而只略有一点了解的人也都听说过这几位。
不过有一位君主我是的不服,就是历史上并无太多光环的宋宗。
如果只说“宋宗”,相信大家对这个皇帝没有什么印象。但是他做了什么呢,公元1004年,宋宗御驾亲征,明明有打胜仗的资本时却直接签订了檀渊之盟。
有人说宋朝经济发展得好,一点点的赔款,一点点的物资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我们能够因为自己有钱就可以妥协了吗?如果的是这样,长此以往不知道会给人灌输一个多么懦弱的形象。
而宋宗就是这样稍微带着一点息事宁人的态度,作为一个帝王,我觉得着实卑微了。
这样说来,他绝对没有资格去参加封禅的呀,但是他的确就是参加了封禅的六位天子的其中一位。
宋宗想要去封禅,是因为想要那个“贤明”的帽子,所以他谎称宫中发现一本仙书,上面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这本书上写的主要内容就是宋宗是个圣明君主,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上天给予指示让他去泰山封禅。
且不说这仙书被当成祥瑞出现得莫名其妙,而且内容也非常虚假了,目的明显就是为了让宋宗去泰山封禅。很明显这本所谓的“仙书”是他自己伪造出来给自己增加“尊严”最终达到去封禅的意图的工具罢了。
或许是大家都看出了宋宗的虚荣,当时民间人士都嘲讽他“祀渎天”,也因为亵渎上天成了一个笑话,后世的皇帝都不想和他作较,也不想和他一样背负这样的骂名,所以在他之后再也没有去泰山封禅的皇帝了。
生而为人,何必在意虚名
其实去泰山封禅只是一种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稳定,宣扬君权神授思想的治工具罢了。如果皇帝的一生有它,算作锦上添花,没有也不代表你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感觉很多皇帝只把它当做一种仪式,但宋宗却实实地把它当做一种表现自己,赞扬自己的工具,所以他太过于重视那些虚无的名堂,却没有一颗正正为万民谋福利,为江山社稷稳固努力的心。
无论皇帝的心意如何,这也算是历史。现代封禅这一礼仪已经成为了有些旅游景点的亮眼之处,他们传承了中国的一些文化习俗,将其进行改造和发展,让多年以后的我们重新体会到当年帝王的风采。
现在的我们不能想着像当年的宋宗一样只顾虚名,没有实实在在的努力就想受到夸奖,获得虚名。毕竟这就像一树风烟过去,这些虚名最后又剩下些什么呢?不知道是当事人的后悔还是最后并无成就的空虚。
所以生而为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正想要什么,要获取那些有价值的正适合自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这一生才能过得不负苍天,不负自己。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