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什么会被说是,战国七雄中的吊车尾的国家?
韩国的故事大家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战国七雄中,韩国可以说是最为弱小的国家了,常年吊车尾。虽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出产的剑也是“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可是,韩国可以说一直是七国中实际领土最小的一个。而且是在一次次的角逐之中,越磨越小,乃至没有与任何一个国相抗衡的实力。
这主要是地理位置所限,韩国位于中原腹地,秦、齐、楚、魏四国夹在中间,是秦东出,齐西进,赵魏南下,楚北上的必经地方,绝对的“四战之地”。
所以除了早年在昭候时期稍微硬气了一段时间以外,其余时候都在挨打。
当时韩昭候启用法家申不害变法。
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没办法,周围都是狠人,韩国惹不起,这是一种间于齐楚的尴尬。他不能像秦国那样远交近攻,没那条件,所以韩国一直没能强大起来。
那么韩国是如何坚持了那么久呢?
首先韩国毕竟还是有些实力,毕竟能跻身“七雄”,而且韩国确实是有着自己的到之处,那就是的生产工艺。
有军事学者认为,几千年来,人类兵器的进化史,可以视为攻击范围、射程的扩张史。在先秦时代,弩和战车,是衡量一个国家武器装备的硬指标——因此有万乘之国(形容能武装起上万辆战车)、千乘之国的说法。
韩国的,曾经领先于六国,此外,韩国的刀剑冶炼工艺也曾经居于七雄榜首,因此韩国有“劲韩”之称。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等等溢美之词不难看出韩国武器的优越性。此外,韩国制造的刀剑、戈矛也相当锋利,“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由此可见一斑。
在当时有一种说法,来形容出自韩国的弩箭之威——万箭射出之后遮天蔽,甚至连太阳的光芒都挡住了,距离远的敌人往往直接贯胸而出、直接洞穿他们的头颅,若是近距离射,敌人的心脏在离开胸腔之前还在跳动。
对于出自韩国劲弩的这种描绘极为凶残,事实上,早期的韩国确实威风过一段时间,对于周天子所在的地区丝毫没有任何顾忌,将周天子附近的郑国给彻底了,并将自己的都城迁到被灭亡的郑国“新郑”。
不过韩国最大的问题是地处中原腹地,缺乏战略纵深,所以一直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在中间,
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相之下,秦国能吞巴灭蜀、赵国攻灭强国中山、楚国灭强国越国、齐国灭“五千乘之劲宋”,而韩国除了灭掉了一个体量和自己相当的郑国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可观的战绩
这个前面也说过,韩国地理位置特,位于秦、齐、楚、魏四大强国的包围之间,属于四战之地。这是韩国一直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也是韩国的保命根本,周边任何一个国家欲进攻韩国则必先思虑自己后方是否安全,以免邻国坐收渔利。
一颗种子再顽强,冲不出土层它就只能永埋地下,在天下纷争的角落中的韩国一直也没有找到扩张领地的机会,又恰因处于四国交汇,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故国家交战之际,就会牵涉到他。
魏挟韩攻秦,秦挟韩攻楚等战例皆是。
而且作为一个小国,找山是很必要的,谁要灭他,就去找他的对手帮忙。如魏国欺负他,他就找齐国。齐魏马陵一战,便是围魏救韩。
后来秦,楚两国相争,韩国又在他们面前打太极,谁强跟谁混。韩国的君王经常阿谀奉承,练就了一项特别的本领——左右逢迎巴结,照着以前的成功经验,反复抱大腿,看见秦军强大就和秦军合作攻打楚军,看见秦军陷入危机马上就找楚国合作,战国人特地为其发明了一个成语——“朝秦暮楚”。
当然了,这种无奈的技能非常容易得罪人,毕竟没人喜欢这么一个都不得罪其实都得罪的老好人。秦自然对韩国越发厌恶——来自韩国的上郡自动投降了赵国,意图很明显,需要秦军自己去拿回来,继而让秦赵先拼个你死我活,在韩国上下看来,再次借力打力使得秦赵两败俱伤,那韩国岂不是又可以续上一命嘛。
再后来,秦国一家大,白起把六国都打怂了,韩国被欺负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帮手。于是打不过就认怂,韩王直接像秦王称臣。所以,所以很多年来韩国虽然吃了不少败仗,割让了不少地盘,但好歹没有被灭。
至于最后这二十年,没有灭他,与其说是韩国坚持,还不如说是懒得理他。之前嬴政一直才处理吕不韦和他后这些内部家事儿,没功夫灭他。而后又是一直和赵国死掐,也没空来灭韩国。
不过后来因为赵国李牧的存在,秦国迟迟拿不下赵国,吃不了肉就先喝汤。毕竟韩国把持着秦军东进之要道,放那始终是个隐患。
当然,三晋都是当时秦国想要收拾的,都属于远交近攻的近攻国家,韩国好欺负一点,就先被灭了。
说到底,韩国之灭亡,主要是因为他有着几个好邻居。特别是离天堂太远,离秦国太近。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