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作为一个聪明之人 孔明船借箭时曹为什么不放火箭
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借箭,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三国演义》:“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上,排满箭支。”
“船借箭”的历史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从小就从教科书中,明白了聪明且正确的行为能够扭转局势,更能够事半功倍。不过,故事书和教材中为我们呈现的故事,是方便我们理解的节选,故事正的全貌其实更加“高光”。了解了船借箭的整个故事后,我们会更加钦佩诸葛亮的头脑,但有不少人对诸葛亮的敌方曹有着疑问。为何曹浪费了10万支箭,也不愿意利用那个时候也常被当作武器的“火箭”呢?如果他利用火箭,那么诸葛亮的计划不久泡汤了吗?
船借箭的故事全貌
东汉末年,曹凭借积攒多年的军事实力很快便领了北方,实现了三足鼎立。为了完成他的一计划,他将下一步的攻击目标放在东吴身上。孙权慌乱,曹实力强劲,自己如何能是他的对手?焦虑之际,他派出了手下的强将周瑜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周瑜虽然有才华有能力,但却是个心胸狭隘之人,他嫉妒诸葛亮的才学,清楚这次的任务难度后,他便想要刁难诸葛亮,他将其中最难的做箭任务推给了诸葛亮,周瑜认为,诸葛亮不会有什么办法。
周瑜为了加大对诸葛亮的牵绊,他故意减少了制造箭的材料,使诸葛亮无法按期完成十万支箭的任务。不过,诸葛亮对此却一脸不屑,就仿佛这任务对他来说,就像算一道1+1数学题一样容易。三天之后,诸葛亮果然完成了十万支箭的任务。周瑜看着扎满了箭的船,顿时明白了诸葛亮的计谋。诸葛亮算好了天时地利,清楚在“借箭”那一会有大雾来袭,夜晚的风向也能顺利的将船只渡一圈,再度回自己的营地。于是他命令手下在船上布了一个“人”局。满船的人在充满大雾的夜色中,像极了一船整兵待发的士兵。当晚,曹的军队看不清人,以为是东吴的敌人来了,便万箭齐发。见船又掉头渐渐远去了,曹的军队才松了气,认为自己又击退了敌人。
曹英明,为何不放“火箭”
不过,这个故事中最让人琢磨不透的一点就是,曹那么英明的人,为何不懂得放火箭呢?直接将带火的箭放出,伤力不是更强吗?对此,一共有三个原因可以解答:一是《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本就秉持着贬曹拥刘的核心。我们都知道,一本书的作者也会有他的私心和偏向,他笔下的人物,自然是能根据他的心意任意变换人设。作者想要拥戴刘备,而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人,因此他的才能必定能得到凸显。若是曹放了火箭,那么诸葛亮的船不就葬身火海了吗?那这一仗如何还能打赢?因此,曹在作者的笔下就成了一位“根本没想起来用火箭”的愚蠢领袖。
二是“船借箭”的故事有历史根据,为了设立意义或编撰故事才被《三国演义》作者改编。其实,船借箭的故事是历史实存在的,只不过故事和书中所描述的有些不同。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传说孙权坐船想到曹的营地考察,然而曹根本没想给孙权上岸的机会,他命令士兵放箭。孙权所坐的船当即面临危机,为了保持船的平衡,孙权命人将船扭转一面,曹的箭将另一面船身也,船虽然千疮百孔,但保住了平衡,孙权得以顺利返航。船借箭从这个故事中被延伸,而曹也因为只是击溃孙权而并没有使用火箭。
三从现代科学角度出发,诸葛亮当晚放出的船可能根本不在火箭的射程之内,因为诸葛亮太过精明,所以他将火箭的射程都算精确了,将船在火箭无法攻击的地方就调了头,所以并无一支火箭能够攻击到诸葛亮的船。并且,曹的军队本就不水性,士兵都不会游泳,若是用火,万一不小心把自己的船点燃了,那就必定要面临失败了。
结语
从三个方面都能够使我们清楚曹不用火箭的原因,尽管船借箭的故事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在,但它的故事本身还是起到了启发读者的作用,简单清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构架也令青年们容易读懂,并且愿意去学习其中的道理。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