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和朱元璋有关系吗 其实剧本早就已经写好了

  你的了解明朝灭亡和朱元璋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大明王朝的三百年江山,在明太祖打下江山时就已注定。

image.png

  先说太祖的出身。

  一个差点饿死的人后对生存的担忧,决定了很多事情的格局。

  朱元璋的父母、哥嫂、侄子都因饥饿而死,“饥饿”这两个字在他的心里刻下了深深印记。所以,在创立大明王朝时,朱皇帝就分封儿孙藩王,“上卫国家,下安民生”。说实话,乞丐出生自己的能力打下江山的皇帝,让几十位儿孙驻守各地为王,既自己能力卫戍国家,又能在自己的一方地域上培植自己势力,富国强民,何乐不为?

  “肥水不流外人田”。让自己的儿孙把握着帅兵力的权力,放心大胆让他们“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小事自行决断”,自行管理分封藩地。都是自家人,肯定可。再说,藩地兵的权力属于自己的子孙,但财政权和人事权却归中央。这样,即使有个别儿孙想要“图谋不轨”,也会受到诸如经济方面的掣肘。

image.png

  再说太祖的婚姻。

  朱元璋在婚姻上是幸运的。首先他娶到了一位侠肝义胆而且还颇有智慧的女子马氏,另外这位女子和朱结婚时没有父母兄弟,朱元璋没有因为结婚带来“负担和累赘”。在大明王朝前期,没有外戚专权的现象,这对王朝稳固不能不说是一大贡献。

  整个大明王朝几乎所有的皇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出身寒微、外戚孱弱、宽厚隐、恪守尽职、相貌端庄、身体羸弱、膝下少子。这大概都是依照在太皇太后马氏的模板,在民间寻找小家碧玉的结果。

  “妻贤夫祸少”,这在民间屡屡应验的俗语,同样在皇宫也实用。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贤惠的皇后稳定后宫,甚至为稳定整个国家起到了作用的皇后,皆是。更有甚者,一代皇后为、孙子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也不是一位两位。

  当然,在大明王朝诞生的多情皇帝,也不只是太祖一位。

image.png

  一般人的成长历程,决定了一生的建树。

  太祖从底层成长起来,深知民间疾苦,并且想方设法在自己建立王朝时避免这些弊病。

  朱元璋一生如麻。开始时是为打下江山,后来是要排除“异己”。当然,最重要也最值得称道的,是朱元璋为惩治污吏。可以说,自始至终与朱元璋共苦同甘的人只有汤和。

  朱元璋能从放牛娃、和尚、乞丐到一江山的大明皇帝,除了智慧,不持强斗狠基本不不可能达到目的。

image.png

  一国家,并且让人民休养生息,还建立了非常完的机构、制度,即使之后几百年的英国的内阁制和首相制、的中情局、的克格勃、Z国的局都是吸取甚至照搬了大明王朝的相关制度,这不得不说朱元璋或者代表大明王朝的朱氏家族的厉害。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以上对大明王朝看似有利的因素,最后变成了其覆灭的缘由。

image.png

  唯才是用才能把事业做大。

  在太祖驾崩、皇孙朱允炆继位之后,朱棣的“靖难之疫”,就是太祖遗留下来的祸事。假如没有封藩带来的势力壮大,再胆大妄为的朱家子孙,哪来的底气翻云覆雨?

  分封诸子为王的目的,不仅是不想让后世子孙再受饥饿的折磨,还有“天下之大,必建屏藩”的理想。后世子孙锦衣玉食,还可卫国,但在权力面前,又有谁能够做到权力上的自我约束?

  不是百密而有一疏,是藩王势力膨胀带来的心理恶疾。其实,在朱元璋大封诸王时,平遥县训导叶伯就有过警示,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可惜朱元璋不但不听劝告,反将其下狱囚死。

image.png

  中国有句古话,叫“莫留钱财与儿孙”,说的是祖宗财富荫庇的家族难以传承的道理。在这里还要特别加上一句:“莫以一念度他人”。朱棣篡位对大明王朝有一定促进和改变,但因为“靖难之役”带来的血雨腥风不可不谓是深刻的教训。况且,因此一役,大明王朝埋下了动摇的根基,实在是太祖的不英明。

  在人才的培养上,于国于家是要以其性格才智区别对待,但一视同仁同样重要。帝王之家讲究重点培养“嫡传长子”,不过“有其能者谋其政”不是更合适么?朱元璋素来喜欢确实也有才能的朱标英年早逝,但太祖“爱屋及乌”的朱标之子朱允炆明显不及叔父朱棣优秀,舍子朱棣而选孙朱允炆,这是朱元璋先忽视分封诸王有可能带来的恶果不顾之后,再过份相信“亲情”在权力面前会“自我约束”的幼稚。

image.png

  姻亲结盟也重要。

  虽然历史上祸国殃民的外戚不少,但死心塌地守护皇家利益的外戚更多。封建王权的稳固,更多来源于皇帝能够全面掌握国家的实情况。这就需要皇帝能够听到来自国家各个层面更多实的声音。皇后的直系亲属,一般人有机会能够担当此任。但大明王朝的皇后亲戚,都在太祖马皇后的影响下,尽量少给当朝皇帝“添麻烦”而难得身居要职,所以这样的机会就几乎没有。

  而且,大明王朝在太祖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人为地制造争,本意是希望他们相互掣肘,以取得治的平衡与稳固,但不受控制的争,只会让江山社稷更加混乱。

image.png

  多疑冷血的性格,让人才流失。

  因为太祖是武力夺取的江山,所以对拥有兵权的武将多有忌惮。在大肆害与自己南征北战的有功之臣后,太祖将兵权交给自己的子孙掌管。并且,让文官权势益坐大。

  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子孙因为争权夺利搞得你死我活,但朝廷能带兵打仗的武将却少之又少,只好让骨肉自相残。假如太祖看到自家血脉刀兵相见,可能对当初亲手死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战将们的行为一定会后悔不已?

  文官们势力坐大,虽然能够在皇帝不能履职时也能让国家机器运转,但不按皇帝意旨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而只考虑本阶级利益的情况就会益突出。

  为了照顾子孙后代尽享荣华的皇权集中制,让皇族逐渐大量掠取土地。明太祖作为封建王朝的创建者,对农民轻傜薄赋的政策在皇族以及代表封建资产阶级的大地主疯狂掠夺下,把种粮食的土地变成种经济作物,没有足够粮食的危机让大明王朝加速崩溃的步伐。

  封建王朝的皇帝,只想着自己的家天下,企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安享万年荣华,这注定会被推翻。

  朱元璋对历史的贡献就不多做赘述,但自他手设计的规章制度、律法条例,把他一生争权夺利以及对人生的苦思冥想融合其中,在当时实用,甚至在一定时期内也曾经推动向前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打上性格烙印的王朝制度,带着的人格缺陷会随着时间推移无限放大。

image.png

  综合来说,朱元璋为了保证子孙后代的福禄而实行的,自王朝建立皇权稳固,就按照自己思路建立体制,并且下诏只能赠补而不能删减,这就为后世的混乱打下基础;多疑而滥让后世子孙在争夺朝廷权力时没有强有力的武将制衡,国家就减少了稳定;为求皇权集中而废除丞相,最后让宦官专权,这些都让大明王朝在激烈冲撞中最后被满清取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位建立了奇世之功的农民皇帝在300年前早就写好了的剧本。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