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无昏君,明朝皆昏君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清皇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无昏君,明朝都是昏君”这种说法本身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对于怎样便算是昏君,需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像沉迷于声色马,不理朝政,疏远爱提批评意见的大臣,亲近阿谀奉承的小人都是昏君的表现。但标准过多反而不利于我们的进一步论述。所以,我们不妨以是否勤政来作为评价皇帝是否昏庸的标准。

  其次,如果这个标准设定了,我们会发现,说明朝皇帝都昏庸显然有些牵强了。从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明宣宗,这几位皇帝可以说是都为处理帝国的事务碎了心。而再看清朝,清朝皇帝普遍勤于政事自不必多言,但自同治之后,慈禧专权的现象显然也让这个“都”字有些苍白。所以,要想具体阐述这个问题,还需从多角度切入加以阐释。

image.png

  (朱元璋虽心狠手辣,但在政务处理上,却是殚精竭虑,丝毫不敢有所懈怠)

  明清两朝都极为重视对皇帝的教育,无论是当朝皇帝,还是储君。儒家经典等的学习以及跟老师必要的互动讨论显然是少不了的。但是,两代所培养出的一国之君,却是天壤之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

  学什么,很重要

  一,学什么。

  与明代皇帝单纯的接受儒家典籍(辅助一一定的史书)的熏陶不同的是,清代的皇帝们需要学的东西要他们多得多。除了对儒家典籍进行学习外,储君还要接受弓马训练以保持强健的体魄。为了看懂文臣的奏折与各地送来的文书(以及交流),储君们还需要积极学习汉文与蒙文(对满文的学习也丝毫不敢懈怠)。套用一个现代的名词,清朝皇帝可以说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了,这自然是明代皇帝所无法拟的。

image.png

  (清乾隆帝戎装图)

  要知道,万历皇帝对书法的喜欢都要受到张居正等的干预和压制,而理由竟是空洞的“以江山社稷”为重,说一次尚可,谈得多了难免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此看来,万历几十年的消极怠政也算是在情理之中了。

  二,和谁学。

  身为皇帝或储君,是要受常人所难于体会的孤的。我们可以看到,明代皇帝们多数情况下上的都是“一对一”的“家教课程”。而唯一被恩准陪读的,竟是服侍他们的,例如明英宗和王振的关系便是如此。从孩童时代积淀起的感情是最为牢固的,王振的迎合不仅为其赢得了明英宗的信任,也让他能够不失时机的对权力中枢施加自己的影响,且不需要担心落空。于是,明英宗在盛年之时接受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塞北,结果兵败被俘的悲剧也便呼之欲出,王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image.png

  (影视剧作中的明英宗)

  那么清代的皇帝们又经历了什么呢?清代的治者在反思明亡之因时,认为明代之所以不振,与对宦官失当的管理有关。因此,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清代不仅设置了内务府将集中管理,并以文臣相监视,还在祖训中反复提及(朱元璋也提过,奈何朱棣时了这一成制)。那么清代的储君跟谁读书学习呢?那就是他们的兄弟与贵族王爵的子女。在帝师的选用上,清朝的精英们也是倍加小心。所以我们会发现,清代皇帝们虽性格各异,但在政务的处理上却极为认。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姜还是老的辣

  清代皇帝们中,除了康熙八岁临朝的特殊情况外,咸丰及其以前,皇帝们即位时都已是中年。时间的流逝不仅使他们的体征更为健全,也让他们逐渐熟悉了对国家机器的具体作和运行。所以在皇位交接时,新皇帝处理起来政务也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而反观明朝,大部分君主即位时离中年尚早,且多厌倦于繁琐的文书处理和宫廷礼仪,英宗、武宗等耽于玩乐的行为也就不难解释了。

image.png

  (雍正帝即位时业已过不惑之年了)

  因此,虽然“清朝无昏君,明朝都是昏君”的言辞过于笼,但从素养等方面来看,清朝的皇帝们还是普遍要强于明朝皇帝的。而这既有他们个人的选择与努力的原因,也离不开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此不可不察也。

  参考文献:

  孟森《明清史讲义》 商务印书馆 2011年10月

  吴晗《明史简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温功义《明代宦官》 故宫出版社 2011年4月

  郑天挺《清史探微》 商务印书馆 2014年8月

  樊树志《明史讲稿》 中华书局 2016年11月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中华书局 2007年1月

  阎崇年《清朝十二帝》 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