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故居经历了什么历史变革?有什么建筑特色?

  絜园,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原高邮知州魏源购建宅第。时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了。范围东至公用巷道为界,西至旗杆巷为界,南至原长胜庵及王姓住房为界,北至本宅后墙巷道为界。

  原占地面积达4亩4分零一毫,折合为当今面积2900余平米,原有各类房屋大小合计60余间,总体由住宅、花园两大部分组成。1935年开始至1853年,魏源寓此写成《圣武记》、《海国图志》等书,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论断,即是于此写出。

image.png

  历史沿革

  絜园,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原高邮知州魏源购建宅第。时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了。范围东至公用巷道为界,西至旗杆巷为界,南至原长胜庵及王姓住房为界,北至本宅后墙巷道为界。

  原占地面积达4亩4分零一毫,折合为当今面积2900余平米,原有各类房屋大小合计60余间,总体由住宅、花园两大部分组成。住宅与花园几乎各占二分之一。北为规整住宅部分,南为精巧花园部分,布局中原有“古徽堂”、“秋实轩”、“古藤书屋”诸景等。由于历史年轮变更,今还剩少许残破旧屋与散落的少许湖石假山,可见证当年胜景。

  建筑特色

image.png

  住宅部分:魏源故居大门朝东,在“”前磨砖大门楼依旧存在,对面置一字型照壁一座。当今门楼照壁残破旧迹仍在。特别是寻常人家宽阔很多、做工精细的磨砖大八字残破门墙仍见证着当年魏氏府第门楼的非凡气势。

  进入魏氏府第,历史上原本平面布局也有东、中、西三路并列。东路:首进朝东一顺五间,中间为大门堂,左右为各两间门房,门房西朝南朝北各接厢房一间,也就是说五间二厢格局,中间天井一方。南面厢房后檐外墙接花园内走廊。北面厢房后檐天井一方。朝西厨房二间,朝北连柴房一间,天井西南北向短巷一条,这就是第二进。

  再后大天井一方,即是第三进朝南住房三间,后面北接东、西厢房各一间,小天井一方。即三间二厢。不过厢房在北,前后二天井,一大一小。中路:穿过大门楼西向天井过道,朝东有磨砖仪门一座,入门披檐式走廊朝西三间,对面朝东亦置对称走廊三间。中间大天井一方。首进朝南正厅三楹,前置走廊,与左右走廊相接。

  厅前走廊东西两端各置角门一座,入内分别有小天井一方,朝南各置套房一间,也就是说一顺五间,隔成明三暗五式。厅堂屏门后原有六扇隔扇,其后长形天井一方,朝南腰门一道,入内朝北披屋三间,称之对照房,这是第二进,再后天井一大方,朝南住房五间二厢,亦是明三暗五式,这是第三进。最后还有空院一方。

  西路:过中路大厅西廊朝西二门一道,走廊一厦、天井一方,朝南抱厦三间,当今抱厦朝南歇山尖上仍遗存当年“鲤鱼跳龙门”等砖雕残迹。室内还遗存部分木雕窗门隔扇。抱厦中间一间后檐小天井一方,左右两间前亦有小天井一方。抱厦南原有两翻轩式船厅三间,披屋一间及前空地、原屋花园部分。

  花园部分:魏氏花园称之“絜园”。原花园内以鱼池坐中,池北朝南置花厅,四面临虚,石铺就曲径环绕,西侧临荷池一方,四周缀以湖石,黄石假山,池中有石桥,西有石径,南池边置石桌、石凳。池东南隅置斗室、附房,西南隅筑亭阁及竹林。

  园内原植有很多花树木点缀其间。可惜在那个“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将历史上原有的絜园景点、鱼池、假山、亭阁花木等尽毁改作防空洞,当今园内尚存少许假山仍能引起人们对此园无限遐思。魏源住宅与园林几经沧桑,在1917年转卖给蔡氏,蔡氏后人蔡胡祥、蔡益龄、蔡益广于1951年3月以当年币值五千陆百万元,相当于今五百六十元卖给苏北人民行政公置,后作为扬州校,现为居民住用。

  人物及轶事

  魏源:(1794-1875)清思想家、史学家。字默深,又字墨生、良图。湖南邵阳人。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兴化知县、高邮知州、两淮盐运史海州分司运判等职,对兴修水利、改革盐政作出贡献。著作有《古徽堂集》、《古徽堂诗稿》、《洁园文抄后集》及《海国图志》、《四洲志》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据《江都县志》卷十三名绩考记:“絜园,邹阳魏明府源寓庐,在钞关门内仓巷,有古徽堂、秋实轩、古藤书屋诸胜。道光间,合肥龚舍人自珍至扬州馆园中,龚无靴假于魏,魏足大而龚小,一客至,剧谈大笑,龚跳案头,舞蹈乐其,洎送客,靴竟不知所,之后觅得于帐顶,当双靴飞去,龚不觉,客也未见,名士风流,至今传为佳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