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落榜六次,最后却成了明朝著名科学家
2015年5月,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推进全面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
无论环球风云如何变幻,实业基础和工匠精神才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
四百多年前的明末内忧外患之际,从乡野间走出一位失意文人,以执著而朴素的工匠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还研发出了一种威力强劲的战场器,冥冥中为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又延续了十几年的国。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奉新二宋
公元1615年,对于江西省奉新县的宋家人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是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乡试刚一发榜,奉新县衙就快马传来捷报:全省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排名第三,他的大哥宋应升排名第六。
宋氏兄弟很快成了励志典型,一时风头无二,人称“奉新二宋”,名副其实地成了人家的孩子。
堪称奉新学霸的宋氏兄弟,除了自身的努力,与家族的传承也不无关系。
宋应星的曾祖宋景,历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曾在工部、吏部、兵部都担任过尚书。
宋应星的祖父宋承庆聪慧过人,二十出头就中了举人,可惜25岁暴病身亡,留下个宋国霖。
宋国霖没能没能延续祖上的优秀基因,考了几十年也只混了个秀才,他有四个,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更别说供们读书了,宋氏兄弟的学业,是在族叔开办的民办村小里完成的。
宋应星自幼就展现出了超强的记忆力,传闻他有过目不忘之才。除了诸子百家,他更喜欢涉猎天文、水利、医学、农业、手工制造等专业的书籍,尤其是当时最新出版的巨作《本纲目》,对宋应星的内心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他无法想象,这样一部旷世奇书,竟然出自李时珍这个落第文人之手。
更令他无法预料的是,很多年后,这两人命运几乎如出一辙,只是生逢乱世的他,命运远万历年间的李时珍更为落魄。
二、潦倒中年
公元1630年,距当年乡试成名已经过去了15年,宋应星经历了6次科举,从意气风发的小宋考成了拖家带口的老宋,依然与功名无缘。
而且父亲宋国霖也于前一年去世,家中尚有需要赡养,诗和远方固然很,但眼下最重要的,是一家人的生计。
大哥宋应升第二年被吏部选派为桐乡县令,也算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于是宋应星便绝了科举应试的心思,安心在家耕读为乐。
直到四年后他被人推荐,在离家数百里外的分宜县谋了份教育考核的差事。
这份年俸只有36石大米的临时工,他一干就是4年,不过也正是这份勉强糊口的差事,让他无需终为生计奔波,能抽出一些精力投入到兴趣上来。
在宋应升任桐乡县令的那几年,宋应星经常去探望,发现当地水稻的产量远家乡的要高,他一番探究才明白,桐乡的农民在育种、移栽、除等环节已经实行了精细化作。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他随后将这种方法记录下来。
难得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文科生,宋应星的记载相当缜密严谨。如他写道:“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意指1亩秧苗,可以移栽25亩田,如此可以实现收益达最大化。
时至今,江西的一些农村里,还在沿袭这个例。
对于宋应星而言,秧苗移栽不过是牛刀小试,正硬核的,是下面这些逆天神技。
三、旷世奇书
种植纺织印染、制糖制盐造船、榨油炼铜铸炮,对这些被正人士视为旁门左道的技术,宋应星却玩得炉火纯青。
明末榨油纯手工,不同的油料产量也不同,因为缺乏数据,造成了人力与物力的极大浪费。经过多次试验后,宋应星一五一十地记录下各种油料的产油率:“凡胡麻与蓖麻子、樟树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菜旅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诸如此类的记载,很快成为油坊工人烂熟于心的数据。
遇到旱年,宋应星收集田里存活的稻谷种子,将它们种到高处的旱田里。他发现这些谷子长成的稻谷生命力相当顽强,无异于得到了一个新物种。在培育蚕种时,他将白色的雄蛾和的雌蛾,经过产、养育,最后结出了褐色的蚕茧。
这样的成果在当时被当作奇闻,却漂洋过海成就了两百多年后的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就直接将宋应星的发现引用为物种变异的重要证据。
没有元素周期表的年代,宋应星就发现了有色金属的分子结构差异,他利用银的活性提炼金子的纯度:先将金块打成薄片剪短,每片用泥土包裹,将其置于火中熔化;随后用银汁浇在泥壳上,金汁立刻就流出来。
因为金银密度不同,提炼后金子纯度很高。而那些渗入泥里的银汁也没有被浪费,用铅汁浇在泥上,高纯度的银子又出来了。
这波出神入化的作,等西方人研究明白,已经是一百多年后的事情了。
宋应星前后用了八年时间,将这些纷杂的技艺汇总、编辑。为将这部呕心沥血而成的著作刊印成册,他一度节衣缩食,又从大哥那里借了些钱,这才等到了第一部书稿问世。
面对散发着墨香的样书,宋应星感慨不已,他以“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之意,将这部书命名为《天工开物》。
但遗憾的是,这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刊印后却未见波澜。
原来晚明风气奢,市面上畅销的多是《》这类世情小说,《天工开物》除了一堆数据,还充斥着大量的手绘工程原理图,与行业相关的人多是不识字的民工,那些文人士子怎么会对这类书籍感兴趣?
没有打字机的年代,印书是一件很烧钱的活动,就在宋应星为难以收回成本而发愁时,幸运之神意外地降临到他身上。
四、国士无双
公元1638年,勤勉的宋应星由于在任期考核内成绩优异,被破例提拔为福建汀州推官。这是个八品的刑狱职务,宋应星赴任时,已经52岁了。
宋应星到任后发现汀州里关押着大量的迫于生计做了海盗的农民,经过一番教育后,他将这些人全部释放了。
上司为此痛骂宋应星姑息养。而且宋应星受不了官场里的潜规则,只得辞官回乡。
他不知道的是,在北方边境,他的《天工开物》在战场上突放了一次异彩,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大明王朝。
河北晋州的守将陈鸿绪,被后金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思,他打开《天工开物》,在里面找到了火器铸造的技艺,很快研制出了一款大器:“万人敌”,此物一出,顿时迫使后金改变了进军路线,减轻了京城防务的压力。
这款万人敌的伤力虽然不能和红衣大炮相提并论,但由于简易轻便,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明军,成为最有效的抗清神器。
公元1643年,宋应星再度被启用,出任亳州知府,这次的官职是为前所未有的五品,只是当两鬓斑白的宋应星赶往亳州时,连府衙都被乱军炸成了断壁残垣。
山河破碎之际,他只得提交辞呈,还没等到朝廷的批复下来,首先传来的,是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的噩耗。
到了公元1646年,大哥宋应升服殉国,背负国恨家仇的宋应星,从此隐居乡野,直到80岁临终时,还不忘告诫儿孙:“后世子孙不得入仕!”。
由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将清朝斥为“北虏“,这部奇书从顺治开始就被封禁,到了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时,这部书被视作忤逆之作不予收录。后人现在看到最早的范本,还是源自本。
值得欣慰的是,在宋应星的家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纪念馆,现在已经是江西省著名的科普基地和爱国教育基地。
那些身体力行地推发展的人,任由星移斗转,而他们终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