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赵匡胤ldquo;黄袍加身rdquo;的历史相。
揭秘: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历史相。不清楚的网友们可以和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下去。
陈桥兵变
第二天的清晨,即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终于拉开了帷幕。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就在这一天的清晨,还在睡梦中的赵匡胤,他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见一大群人破门而入。这些人乱哄哄地冲到自己的床前,并不由分说,直接对着自己大吼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天,这是一个什么情况?赵匡胤当时就蒙了!你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又不是什么绿林好汉,怎么就“无主”了呢?
这些人根本不容赵匡胤反驳,就把赵匡胤扯到屋外。这些人扒掉了赵匡胤的衣服,并给他穿上了一件崭新的衣服,一件刚刚裁剪完成的御用龙袍!
就跟十年前一模一样,赵匡胤彻底变成了郭威,他终于复制了郭威当年的一切,一样地“被动”加冕,一样地“被动”穿衣,一样地“被动”地接受着诸位将领的朝拜,看着他们对自己三跪九叩,听着他们对自己高呼万岁。
一个新的皇帝,终于诞生!
以上,就是史书中记载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大概过程。现在,我们来简短地回顾一下这起事件的整个过程。
正月初一,北方传来紧急军情,赵匡胤奉命带兵出征。
正月初二,慕容延钊率先锋部队出发,与此同时,京城开始流传一句“点检为天子”的谣言。
正月初三,在赵匡胤出征期间,天上出现了“二互殴”的奇景,这也变相应验了赵匡胤当天子的说法。于是,当晚所有将领哗变,他们决定谋朝篡位了。
正月初四,赵匡胤一觉醒来,他就“被动”地黄袍加身,从一个执掌兵权的大臣,直接变成了一个崭新王朝的皇帝。
短短四天的时间,赵匡胤就完成了一个改朝换代的壮举,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是让人瞠目结舌,古往今来一份!
纵观这次的整个过程,赵匡胤好像一直毫不知情、置身事外,他仿佛很无辜、很屈,完全是“”登基的。
然而,从细节看这起事件,您就会惊讶地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场蓄谋已久、计划周密的大戏,而赵匡胤本人,就是这场大戏的总导演!
那么,在这场大戏中,又会有哪些历史疑问呢?
(图)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976年11月14),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洛阳夹马营。
疑窦丛生
对于这场的过程和结果,没有任何的史学家表示异议。
唯一的争论是,对于赵匡胤而言,所谓的“陈桥”,这到底是一场他毫不知情、登基的闹剧,还是一场他蓄谋已久、自编自导的贺岁?
虽然从结果来看,所有人都选择后者,毕竟皇位不是馅饼,不可能凭空而降,然而,这个矛盾也正在于此。因为所有的证据,都被赵匡胤偷偷摸摸地暗地销毁了,我们无法证明“陈桥兵变”这件事,就是赵匡胤自编自导的贺岁大剧了。
我们唯一能够提出来的,就是对这场案件的三大疑问了。
疑点一,北方的有军情吗?
如果追溯源头的话,赵匡胤这场陈桥兵变的导火索,就是契丹与北汉的联合入侵。换句话说,如果契丹跟北汉不入侵的话,赵匡胤不会奉命出征,更不会在陈桥发动。
那么,这场契丹跟北汉的联合入侵的军事行动,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纵观史料,不管是《旧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还是敌国的《契丹国志》,都清楚地记录了这件事情: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汉的刘钧确实联合了契丹,一起入侵大周帝国。
当然了,敌国这个时候起兵入寇,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大周“主少国疑”,在这权力交接不稳之际,北汉和契丹一起捞个便宜,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那么,历史的相,是史书上的那些记录吗?
在这些书籍中,《旧五代史》是赵匡胤派人编纂的书籍;《宋史》是宋宗赵恒编纂的书籍;的《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那是后人对前朝书籍的“再版”。毕竟时隔了半个多世纪了,能记录下来就不错了,谁还去找人证和物证呀!
因此,在这种不断的“再版”下,前朝的那些实的历史,要么就被人掩盖了,要么就被人修改成了现在的样子,成为我们约定俗成的历史了。
至于那本《契丹国志》,看着名字挺唬人的,是一本敌国的史料书籍,其实呢,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本所谓的《契丹国志》,是南宋给辽国编纂的史书,其主要的内容,全部照抄《旧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等书,也就稍微改了一下版权。
一句话,如今所有记录北汉与契丹联合出兵的书籍,全都来源于《宋史.太祖实录》,就是这本书的一个补充和说明。而对于这本《太祖实录》,我们也就不好说了。
既然《宋史》的资料不准确,那么看看的资料,那本专门为契丹人写的《辽史》,咱们就能找到一个不同的答案了。
根据《辽史》记载,这次所谓的“汉辽联合军事演习”,只字未提。相反,《辽史》却记录了另外一件事情。
原来,在这一年的春节,就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辽国人确实没有闲着。当然了,人家不是在出兵打仗,而是忙着平复内乱。
根据《辽史.穆宗传》记载:
辽穆宗耶律璟九年(959年)十二月,在这位“三绝睡王”的英明领导下,辽国王子敌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萧达干等人谋反,最后被耶律璟了下去。随后,耶律璟又是祭天又是忏悔,向老天和列祖列宗汇报平叛经过,让他们也跟着自己一起高兴等等。
冬十二月戊寅,还上京。庚辰,王子敌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萧达干等谋反,事觉鞫之。辛巳,祀天地、祖考,告逆事败。丙申,召群臣议时政。
十年春正月,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废周立,建国号宋。
——《辽史.卷六本纪穆宗上》
换句话说,就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辽国自己忙得焦头烂额,莫说侵犯后周了,就是后周主动献上一片土地,辽国也没有工夫来取。
相反,这个联军的另外一个北汉,你还是忘了他吧,要是自己的“亲”不出战,你就是借给刘钧十个胆,他也不敢单来!
除此之外,根据大臣们的表现,也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这件联合入侵的事情非常蹊跷,疑点重重。
当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传回京城后,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无计可施。宰相范质只能抓着副宰相王溥的手,高声痛骂道:“仓促遣将,我辈之罪也!”后来,由于宰相范质抓得太用力了,以至于指甲都陷入到了王溥的肉里,几乎都要出血了,最后疼得王溥哇哇大叫了。
可见,从范质的表现,还有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对于辽国大军南下的这个情报,他们应该是有所怀疑的,只是没有来得及确认,就仓促地让赵匡胤出兵了,才酿成了今的大悲剧。
疑点二,哪里来的黄袍?
黄袍是什么?黄袍是天下的象征,是自己君临天下的证明!因此,在那个皇权的时代里,除了皇帝本人外,别说穿黄袍了,就是没事收几件,那也是嫌自己活够,准备被株连九族了!
可见,因为龙袍不好找,普通人也不能有,因此当年郭威黄袍加身的时候,就是因为缺了它,所以才找了一面破黄旗,就这么凑合了一下。
那么,这里问题来了,赵匡胤的这件龙袍,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您千万别跟我说,这件龙袍是那“两个太阳”留下的,或者是那些士兵们连夜赶制的。
明朝岳蒙泉《绿雪亭杂言》里面的诗句,才是对这件事情最好的注解。
仓卒陈桥兵变时,都知不与恐难辞。
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可见,对于赵匡胤而言,这件黄袍要不是预先准备好的,估计连他自己都不信。而他要这个玩意儿干什么用,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疑点三,赵家人的反应。
根据史料的记载,当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传到京城后,赵匡胤的母亲杜氏,这位老太太没有一点儿惊慌失措,她反而不慌不忙地说道:“我的心中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今天果然干了。”
除此之外,杜老太太还谈笑自若地补充道:“吾儿生平奇异,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
可见,哪有都发兵了,母亲还在家里谈笑风生的道理。因此,杜老太太的表现只有一种解释:赵匡胤想取代后周的事情,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甚至在自己的母亲那里,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因此,对于这段历史,明人岳正曾,曾赋《宋太祖》一诗称赞道:
家母素知儿有志,他人却道帝无心。
史官兼载非相牾,后世那知费讨寻。
除此之外,赵匡胤对家里人的妥安排,更是坚定了这首诗句的观点。
原来,在奉旨出征前,赵匡胤就秘密地把家人转移了,全都安置在了城内的定国寺。可见,要是赵匡胤不想干一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他为什么要转移自己的家人呢?他根本就是看到了前车之鉴,怕自己的家人走上当年郭威家人的老路,被京城的皇帝干净呀!
因此,虽然上述的这些历史,都是后人的一些野史笔记,有些事情不尽可信,然而,从兵变后赵匡胤一家安然无恙的表现来看,赵匡胤确实做了一些安排,防患于未然了。
至此,通过剖析这三大疑点,赵匡胤到底是“无奈”地登基,还是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人心自有公论,我就不再阐述定性了。
当然,不管历史多么地疑点重重,赵匡胤登基称帝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并再也不可能更改了。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在“稀里糊涂”地黄袍加身后,这位意气风发、刚刚新鲜出炉的赵皇帝,立刻颁布了自己第一道圣旨:“众将听令,你们贪图富贵,拥立我当天子,那就必须要听我指挥。”
一听这话,众人立刻齐刷刷跪倒,他们对着赵匡胤回答道:“唯命是从。”
很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看见诸将完全服从自己后,赵匡胤立刻与诸位将领立下盟约,颁布了那著名的《约法三章》:
第一,咱们都是少帝和太后的臣子,不能欺负他们孤儿寡母。
第二,后周王朝的文武百官,那都是咱们的好同志,不许欺辱他们,更不许滥一人。
第三,大军进入京城之后,不许拿百姓一针一线……
听从我这些命令的人,事成之后,重重有赏,不服从者,一律灭九族!
至此,听完这些话后,众人的回答也非常痛快,就一个字——诺!
于是,赵匡胤号令三军返程。
在大军启程前,赵匡胤偷偷地派了两个人,让他们第一时间返回京城,去给自己干一公一私两件事情。
所谓“私事”,就是赵匡胤派遣了苗半仙的副手楚昭辅,让他赶在大部队之前,偷偷摸摸地进入开封府,去保护自己的家人,顺便告诉他们: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咱家中了一个超级的!
可见,这件事情好干,甚至是一个美差了。
想想吧,在当时的那个里,登门报喜说中了状元的人,都能得到一笔不菲的赏钱,何况还是一个说中了“九五之尊”的使节,这还不保证你一生荣华富贵,金票大大的……
所谓“公事”,就是赵匡胤要派遣一个官员回京,去告诉那三位宰相,还有韩通、小皇帝以及他的干苻太后,如今我赵匡胤的身份已经今非昔了,你们的身份也得跟着变一变!
可见,这就好是什么呢?赵匡胤就是让这个人单枪匹马地进宫,然后告诉现在的君主柴宗训:“你小子赶紧给我下来,因为这个位置已经换人了!”
得此任务,大家想象一下吧,即使柴宗训再怂,他再拿这个新的皇帝没辙,他也能够直接砍了这个使者的脑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种费力不讨好,甚至引来身之祸的倒霉主吗?
您还别说,还有这么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大唐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
遥想当年,在那场改变中国历史的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亲自斩了李元吉(李世民的三弟),还从容不迫地割下了他和太子李建成的首级。后来,当看见这个一身是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后,李世民一琢磨:“这个形象可以呀!这么着吧,亲爱的尉迟敬德同志,烦劳您进一趟宫,去保护一下我的父皇。”
当然了,李世民的这个“保护”命令,只是一个文雅的说法,其实的内容到底是什么,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当然,那个逼宫的人,毕竟是中国两大门神之一的尉迟敬德!试问赵匡胤现在的手下们,谁有这个黑大汉的本领和胆魄?
最后,赵匡胤的眼光落在了一个将领身上。虽然这个将领非常年轻,官职非常卑微,此前一直默默无名,但是赵匡胤清楚地知道,此人绝对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他一定能够干好这件事情!
铁的事实证明,赵匡胤确实没有看走眼,此人胆识超群,他不仅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而且还在不久后,自一人深入敌境,并完成了一项更加骇人听闻的壮举!
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将领——潘美。当然了,如果您喜欢那本民间演义,也可以在这个将领的名字中间,加上一个“仁”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