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买官怎么样的官都能买吗 事实证明这三种官死都不会卖
古时候买官都能买吗,这是很多读者都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卖官鬻爵这种事,在中国的史书上屡见不鲜,只不过对其描述总是失之于泛泛而谈,而很少有精确的数字计以为微观查考。而官场中的暗箱作、将职位明码标价则是滋生的温床。在清朝末年,随着骄奢之风的盛行,卖官鬻爵现象更加常见,甚至,成为了官场中的潜规则。
其实,卖官现象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就露出了苗头。
在先秦,诸侯各国都实行的是世袭制。人们的身份和命运基本上在出生时便注定了。后来秦始皇灭六国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天下的大权全部掌握在皇帝手里。以前的贵族也就宣告解体了,皇帝成为名副其实主宰天下的人,卖官鬻爵之风也随之兴盛了起来。
话说,秦始皇还未一中原的时候,秦国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蝗灾。为了赈灾,秦始皇向百姓许诺,只要缴纳千石的粟米,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官职。为赈灾而卖官尚且情有可原,可一旦开了这个头,后续的卖官行为就会层出不穷。汉武帝虽然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为了充实国库,也时不时地进行卖官。
到东汉的汉灵帝时期,朝廷卖官不为赈灾,也不为增加财政收入,只为满足皇帝的私欲——敛财。按道理讲皇帝拥有整个天下应该不会贪恋钱财,但是,倘若遇到荒奢侈的君主这个就另当别论了。汉灵帝在位时建造西园供自己享乐,他在宫中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财政上早就出现了赤字。
《史记·平准书》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於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於天下之经费。如此一来,东汉国力江河下,再也不复大汉往的荣光了。
历朝历代都不乏卖官行为,可是,若说起把卖官卖的最登峰造极的朝代,那就非清朝莫属了。乾隆年间,朝廷将很多官职明码标价,欢迎有财力的人前来。只要你捐给清廷九千六百两白银,那么,你就是清朝皇帝承认的的四品道员了。
至于说七品的知县,那就更便宜了,只要你捐出四千六百二十两银子,你就可以走马上任了。在乾隆时期,一两白银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一百五十元到二百元之间。这样看来,不到一百万的投资就可以当上一县之长了。在当时,有很多人借钱买官,并因此负债累累。
这样的官员,老百姓指望他能两袖清风,难度丝毫不亚于缘木求鱼。甚至,为更长久地卖官清廷竟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务必要将买卖官职做到钱职两清皆大欢喜。具体买卖时,清廷向买官的人承诺,决不让买官的人多花一两银子,说好什么价就是什么价。只要你按规定交钱,官职绝对少不了你的。
而且,官职的品级和地区全都详细标明,不会让买官的人吃暗亏。把卖官鬻爵这样的肮脏事粉饰成童叟无欺的公平交易,清末的治者实在是令人作呕。当然,官职的并不固定。嘉庆皇帝即位后,清朝逐渐走向了下坡路。为了应对各种危机,嘉庆皇帝决定加大卖官力度,甚至鼓励买官。
这样一来,买官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因捐钱而做官的人竟然参加科举而做官的人还要多。据计,卖官行为严重的时候,只有不足百分之四十的官员是经过科举正途上任的。很多目不识丁的人通过买官,最后,甚至成为了科举出身官员的上司。
这在令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深深伤害了那些正规出身的官员。清廷虽然将卖官摆到了明面上,可为了维持自己的治,还是设定了底线,那就是“三不卖”原则:
首先,六部之中,吏部和礼部的官职是不会卖的。
吏部身为六部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朝廷丧失了对官员的控制,那么,整个国家系都会走向崩溃。礼部的地位虽然不及吏部,可是,它关乎朝廷脸面,一点也马虎不得。从国家尊严的角度考虑,清朝治者也不会卖出礼部职位。
其次,中央系的官员是不许卖出的。
中央系的官员大多为清廷的高层领导,拥有着极大的权力。这种官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才能,否则难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除此之外,他们临近京城,经常接触皇族,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政局的走向。这样的官职,清廷也不会放心交给人。
最后,地方不许卖出。
为了在卖官的同时又不削弱自己的治,清廷规定,地方官最高只能卖到地方最员的副职。换句话说,也就是只卖副省长和副省长以下的官员,省长是绝对不会卖的。
花钱买官的人上任之后大多都想狠狠捞上一笔,将之前捐出来的钱赶快挣回来,而那些经历过寒窗苦读的官员也在这种风气中慢慢地迷失了自我。很多官员上任时对治下的民众毫不在乎,只关心自己这几年官能搜刮到多少钱。而那些被欺压地敢怒不敢言的民众,也不由自主地将翻身的希望寄托到了买官上。
如此恶性循环之下,清朝的衰弱已是大势所趋。国力衰弱之下,即使是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锐意改革,也很难挽回颓势。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卖官行为腐蚀了人心,损伤了国家的元气。
参考资料:
【《史记·平准书》、《史记·秦始皇纪》、《汉书》、《捐纳制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明清论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