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的文化举措: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

  福临亲政之时很不安宁,内地反满斗争连绵不断。福临亲政的第二年,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敬谨亲王尼堪遇伏衡阳身死,当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尤为激烈。因而福临感到巩固治的当务之急是收买,安抚,反抗。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为此,他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强思想治。他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遣官赴孔子故乡阙里祀孔子。

image.png

  顺治九年(1652年)九月他亲率诸王大臣等到太学隆重释奠孔子,亲行两跪六叩礼。福临还命内院诸臣翻译五经。他主持编修《资政要览》、《劝要言》、《顺治大训》、《范行恒言》、《人臣儆心录》等,均亲自撰写序言。

  顺治九年(1652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了关羽的忠义。他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节烈之人,并注重实行满汉一致。

  顺治十年(1653年)四月决定满洲部院各官与官员一样实行离任丁忧制。他视尽忠尽节为人生最高的道德准则,表彰北京被李自成攻陷时故明朝臣之殉君死难者,赞扬其“幽忠难泯,大节可风”,下令礼部详访确察死节职名并实迹具奏,给谥赐祭。他还特为身殉社稷的崇祯帝朱由检立碑,赞扬他励精图治,追谥为庄烈愍皇帝。

  对跟从君上殉节的明司礼监王承恩,更是赞扬备至。通过全面倡导忠义,树立了清朝是传道德捍卫者的形象,对消除广大对清朝治者心理上的隔阂,对缓和,特别对安定地主的人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帝沿袭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圣谕六言),颁布“圣谕六训”,作为教化士民的行为准则。顺治十六年(1659年))批准设立乡约,公举60岁以上、有德有才的生员(秀才),或在当地有较高德望的乡绅耆老,在每个月的朔、望(初一、十五)向老百姓宣讲六谕,旌表恶,此为清朝宣讲圣谕的肇始。

image.png

  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他特命大学士冯铨为总裁官编《孝经衍义》。他为“考百代之是非”,特命大学士巴哈纳、刘正宗等为总裁官编《通鉴全书》。他大力提倡忠孝节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宣讲圣谕”是指内乡县衙依清制,每月朔(初一)、望(十五),各地方官员都要召集官民,定点宣讲《圣谕广训》,并举行隆重的仪式,以示治者对教化的重视。

  据介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写“圣谕六言”,向百姓宣讲,封建治者对老百姓的教化工作从此规范化、制度化。清承明制,康熙帝更加重视教化工作,亲颁“圣谕十六条”。

  整个“宣讲圣谕”时间为30分钟,内容涉及孝敬父母、遵纪守法、讲求诚信、邻里和睦、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

  宣讲圣谕有一定仪礼规则:开始“鸣金击鼓”,讲者、听者要向“圣谕台”(上面供“皇帝万岁”和“圣谕”十六条牌位)行三跪九叩礼。后由“引赞生”“代读(谕)生”带领大家颂读“圣谕”,并“宣讲坛规十条”。然后司讲生登台讲说。这种“宣讲圣谕”的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