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要将自己努力送出去培养的留童全部关起来呢?

  对清朝第一批留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当今,出国留学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但在100多年前,出国留学要惊动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朝廷重臣。

  1872年,正是在曾国藩、李鸿章的亲自过问下,清朝向派出了第一批留学幼童。从1872年到1875年,3年间共计派遣了4批120名留童。

  这些留童平均年龄只有12岁。当他们漂洋过海到达异国他乡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生活中的巨大不便,勤奋学习,近一半考上了大学,相当多还进入了哈佛大学、哥伦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名校,并成为所在大学最优秀的学生。另外一部分也会陆续升入大学。

  但是,1881年,在清朝的要求下,留童提前终止了学业,离开,乘坐轮船回到久违的中国。留童中的一员、后来成为外交家的黄开甲说,当他们到达上海时,“曾经幻想有热烈的欢迎等着我们,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国伸出的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当近码头时,那船舷碰岸的巨响,才惊醒我们‘乌托邦式’的幻梦。人潮环绕,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失望的一群……”

image.png

  清朝官方没有安排人员来迎接他们,甚至也没有通知他们的亲友。勉强算来,只有一个官方安排的仆役,上船来帮助他们运送行礼。

  在回国前,一名叫黄暄桂的留童写了一首诗:“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香。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作栋梁。”诗里洋溢着热忱的报国之心。但是现在,现实的无情打击,让留童的心理充满巨大落差。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这批留童到了上海后,不允许回家,而是被一群清军押送到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关起来。求知书院是一个早已被废弃了的书院,房间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霉味。这样的环境,甚至都更恶劣。

  清朝为什么要将自己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送出去培育的留童关起来呢?

  是因为清朝已经不需要人才了吗?

image.png

  当然不是,在19世纪80年代,清朝的洋务运动方兴正艾,急需各方面的人才。这批留童已经长大,他们在高等院校深造后,掌握了相当水准的科学技术,正可以在清朝的各类建设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唯一的原因是,留童在生活、学习期间,已经融入到,“变”成了人。他们学会了唱歌、跳舞、划船、打棒球、露营,并与年轻人交上了朋友。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还信奉了,非常虔诚地诵圣经,做礼拜。

  更让清朝官方难以容的是,留童悄悄地剪掉了辫子,只是在需要叩见清朝监督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去。当清朝监督吴嘉发现了留童的“小把戏”后,与陈兰彬一起推动将留童撤回中国。

  毫无疑问,这批留童已经成为清朝官方眼里的“异端”。清朝官方对他们持警惕和不信任的态度,当然不会以重任。

  幸运的是,清朝还有一个李鸿章的存在。

  李鸿章在晚清历史上的评价堪称毁誉参半,可无论如何,他都当时官员都更清醒地看出,这批留童身上蕴的巨大价值。因此,李鸿章尽可能地收留了留童,将他们大部分安排到自己辖下的天津机器、水师、电报和鱼雷学校,剩下一部分人则进入了福州船政局。

image.png

  后来,留童里走出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等中国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