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九五万县rdquo;是如何发生的?导火索到底是什么?

  1926年9月5下午5时,停泊在四川万县的三艘英舰,疯狂炮击万县城南北两岸。向万县的繁华地段南津街、李家花园等处发数百枚,导致万县城内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3个多小时的持续炮击,造成万县城内居民死亡604人,1000多人受伤,千余间房屋被毁。昔车水马龙的南津街,瞬间变为了一堆瓦砾。万县中学的教学楼受损严重,就连当时的四川军阀杨森的司令部,也在轰炸中轰然倒塌。

image.png

  这就是著名的 “万县九五”。那么,造成这一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呢?结局又如何呢?

  1926年8月29,四川军阀杨森所部的一队宪兵,奉命从外地押运一批武器装备和钱款至云阳县城,准备搭乘船只返回万县。

  宪兵队到达云阳后,恰逢英国太古公司商船“万流”号正从宜昌到达云阳。因当年的云阳头可供大型客轮停,“万流”号只好停泊在对面的江里上下乘客,再用小木船将人货转运至岸上。

  负责押送的宪兵连长孙恒见状,便雇了几艘小木船,将物资及官兵装船向“万流”号驶了过去。

  小木船刚刚拢“万流”号,几个官兵正抓住舷梯往上爬,轮船却在没有发出任何信号的情况下突然启动。剧烈的浪涌顷刻间将几艘小木船打翻,淹死了小木船上的官兵50余人,损失56支,5000余发,银元8.5万元。

  当然了,这种事件在万县并非第一次发生。自从20世纪初,清与英国签订《中英通商行船条约》以来,英国人就在中国的大江大河里横行无忌,把这些地方划作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流经万县的长江上,英国人更是为所欲为,撞翻、浪沉万县军民船只的事件屡见不鲜。仅在1926年下半年6月至8月,就接连发生了几起船毁人亡的事件,造成军民伤亡数十人。

  连长孙恒侥幸生还,他奋力游上了岸后,第一时间将突发情况电话告知了杨森司令部。杨森得知消息后,深知事态严重,非常恼怒,大骂英国人“欺人太甚,简直是奇耻大辱”。不过尽管他手握重兵,是四川的大军阀,但他深知英国人不好惹,不敢贸然决定该如何处置。

  恰逢此时,正好受中央派,到万县做杨森的工作,希望他脱离北洋,积极支持北伐。杨森和可谓老熟人,他们俩在云南护中曾一起共事,还救过杨森一命。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的杨森想到了老朋友,于是便火急火燎地找商议。

  听完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对杨森说了一句话:“近百年来,敢同打仗,不论胜负,都会青史留名的,望你三思而行!”见杨森还下不了决心,又说道:“只要你说的是事实,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要求英国商船赔偿道歉。如果英国人胆敢蛮横无理,就扣留他们的船只。”

  在的鼓励下,杨森终于鼓起勇气,下令军官于渊带部队扣留“万流”号轮船。可狡猾的“万流”号自知闯了大祸,不敢在万县停留,一溜烟地向上游遁去了。于渊无可奈何,只得将目标锁定在了依然停留在万县的“万县”“万通”两艘轮船上,这两艘船同属于英国太古公司。

  8月30,于渊带人扣留这两艘船,并向英方提出赔偿和道歉的要求。随后,杨森将整个事件电告了英国驻重庆领事馆,提出严正交涉。同时,万余名万县民众在校场坝,声讨英国人的野蛮行径。

  英国领事馆见事态趋严重,遂向各方施加压力,企图将此事平息。杨森也接连收到了吴佩孚和北洋的电报,要求他“务必和平了结此事”。

image.png

  英国人一边四处活动,一边做着武力抢夺被扣轮船的打算,他们将商船“嘉禾”号涂成黑色,并装上大炮,秘密向万县方向近。英国人的这一举动被驻扎在奉节的“傻儿师长”范绍增发现,立即报告了万县司令部。

  杨森也立即做出了回应,一面将其所部第九师火速调往万县北岸防守,一面调集山炮,在万县高地集结,又命令于渊加强警戒,严防英国人抢夺两艘被扣商船。

  时间来到了9月5上午,英国人乘着于渊等官兵松懈之时,驾驶着“嘉禾”号和“柯克捷夫”号军舰,一举登上了“万通”商船,企图武力强夺。双方在船上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近距离拼。在于渊所部的奋力抵抗下,英国人未讨到半点便宜,丢下十几具体仓皇逃去。

  败退的“柯克捷夫”号卸下炮衣,准备炮击“万通”商船,但一来船上有被扣的英国人和受伤的英国士兵,二来该船是英国私人财产,“柯克捷夫”号投鼠忌器,最终放弃了炮击的打算。

  不过,丧心病狂的英国人调转大炮,把炮口对准了万县县城,将炮弹雨点般地倾泻到了万县城内。一时间炮声隆隆,弹片横飞,房屋倒塌,烈焰升腾,瓦砾遍地。

  “九五万县”就此发生。

  杨森部虽然也及时进行了还击,但无奈落后的武器装备和训练的不足,无法对英舰造成打击,任由猖狂的英舰对万县狂轰滥炸了足足3个小时。

  发生后,万县当地各界民众义愤填膺,纷纷揭露英国人的暴行,要求严惩凶手,对死伤者予以赔偿。但软弱的北洋在英国人的威胁下一味退缩,多次致电杨森,希望他“体量时局艰危,务必将所扣之船早释放,避免决”。

  在此压力下,杨森在9月23,下令释放了“万县”“万通”两艘商船,一场轰轰烈烈的抗英,就这样被软弱的北洋及其军阀葬送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