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白旗:清代八旗之一,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

  镶白旗在今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

  努尔哈赤刚死,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失败,母亲被,多尔衮没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个牛录,并依附在兄长阿济格的旗下,反而是实力倒数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当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以自己的豪格作了旗主,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正白和镶白旗改名为正黄和镶黄旗。

image.png

  说他改领正黄和镶黄旗是不正确的,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各有上司,他无法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不但不能夺,皇太极还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领旗贝勒。

  前面的叙述已经提到这时的正黄和镶黄旗是实力最小的两旗。所以皇太极还不能南面称尊,为所欲为。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不但没有掉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反而极力拉拢这三个小兄弟,因为他们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

  以后皇太极采用计策先后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实力给自己的豪格壮大实力,豪格的镶黄旗被改名为正蓝旗,改动的结果还是新的镶黄旗实力最小。

  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

  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铎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他岳托已死,所以代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间势力。

  佐领详表

  《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一、觉罗一、蒙古四、满洲七十八。镶白旗满洲都第一参领所属十六佐领:

image.png

  佐领族属编立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主要姓氏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觉罗世管佐领觉罗永开觉罗氏和洛噶山

  第二佐领 满洲康熙13年公中佐领胡什塔本旗诸姓各佐领余丁

  第三佐领 觉罗康熙9年世管佐领觉罗白奇觉罗氏和洛噶山

  第四佐领 初公中佐领昂噶/科尔坤巴岳特诸姓巴岳特

  第五佐领 蒙古康熙23年世管佐领西图巴岳特诸姓巴岳特

  第六佐领 满洲国初世管佐领马尔图扎库塔氏和格通邑

  第七佐领 满洲康熙12年世管佐领华吴苏氏瓦尔喀

  第八佐领 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木森吴苏氏乌喇

  第九佐领 满洲国初世管佐领纪布喀达吴苏氏瓦尔喀

  第十佐领 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乌光吴苏氏瓦尔喀

  第十一佐领 满洲国初世管佐领纪布喀达吴苏氏乌喇

  第十二佐领 满洲国初公中佐领备德/尼堪乌喇那拉氏松阿里乌喇

  第十三佐领 满洲国初世管佐领郎格文都氏讷殷

  第十四佐领 满洲康熙34年世管佐领鄂海文都氏讷殷

  第十五佐领 满洲康熙9年世管佐领素尔泰鲁布里氏瓦尔吉城

  第十六佐领 满洲康熙23年公中佐领杭奇鲁布里氏瓦尔吉城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