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宗是如何签署澶渊之盟的?为什么要签署澶渊之盟?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赵恒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赵恒,曾名德昌、元体、元侃。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生于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曾先后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

  本来赵恒并不是宋太宗的长子,但由于大哥发疯,二哥早亡。而他又颇为乖巧懂事,宋太祖喜欢他,便被立为太子。

  在太宗弥留之际,宫中宦官王继恩害怕太子英明,因此与参知政事龄等人阴谋废太子,另立楚王元佐为帝,多亏被宰相吕端觉察,才未能如愿。不久宋太宗病逝,赵恒继位,史称宋宗。

image.png

  赵恒即位后,勤政爱民,重用贤臣寇准。景德元年(1004),辽国萧太后率大军南下攻打宋国边境,此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惊,宋宗与群臣商议后决定御驾亲征。此后,安排雍王赵元份留守京城,安排亲征的相关事宜。

  大军出征俩,宋宗见事先约定南下接应部队没有到来,开始犹豫是否按原计划继续北上。多亏其大臣寇准据理力争,这才继续前行。不久,宋宗勉强到了澶州,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代表皇帝的黄龙旗,得知皇帝来到了澶州,立即高呼万岁,一时间士气大振。

  巡视完毕后,宗把军事大权交给寇准。他非常相信寇准的能力,但因为宗生性懦弱内心忐忑不安,生怕出现意外,所以时刻观察寇准动向。其实面对辽国大军,寇准等人也是心中不安,只是未敢表露。为了稳住宗,寇准每与人饮酒作乐,装出毫不在意的样子。宗看到寇准表现后,以为他胸有成竹,情绪才逐渐安稳。

image.png

  宋朝军队和辽国大军在澶州对峙了十余天,形势对宋军越来越有利,宋军依托有理地形坚守不出,又在澶州城下辽军大将,使辽军士气一落千丈。萧太后害怕腹背受敌,秘密派人求和。早在亲征以前,宋宗就没有与辽军一决胜负的决心,这时辽朝提出议和,正合宗心意,于是急忙催促大臣前去议和。

  经过几番交涉后,两国成功议和,和约规定:宋朝每年输给辽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双方为兄弟之国,互不侵扰。因盟约在澶州签订,澶州又名澶渊郡,因此在历史上称为为“澶渊之盟”。虽然澶渊之盟是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但擅渊之盟缔结后,宋朝与辽国之间117年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及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