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银行又不能转账,县官工资是怎么发的?
现代人领工资,一张解决,在古时候并没有这么方便的条件。县令踏上漫漫寻薪路,要面对的是崎岖的地形,遥远的目的地,一路上舟车劳顿累到不行,说不定还会碰到几个不要命的山贼。到了目j的地还可能遇到发工资程序多、发放延时给的东西不够量等问题。那么在古时候,各地的官员都是怎么领工资的呢?接下来为什么小编为您讲解!
县令工资年薪为主,工资发放有钱又有粮
多种实物折算抵扣
古时候地方县官领工资并不是像现在一样直接发钱,而是采用现金、米、田地混合发放的形式。美其名曰:俸禄。
所谓俸,即薪俸,就是金钱。包括银两、铜钱等当朝流通的货币。而禄,就是米的意思。《汉书》载:quot;以为官者俸,着谷金各半quot;。
实际上所有朝代发放俸禄都是有钱有粮,只是例不同。这不单单是为了方便官员们不用买米卖米,而是很多时候货币的价值是不定的。除了上述的这些东西,还有丝帛棉花布匹之类的东西也充作俸禄,而且也较常见。总而言之,古时候发放县令的工资,通常是钱、物混合折算发的,而不是像现代直接发给银两,自己去买。
领取方式
县官们平时领取俸禄,都是要去国库领取,这个专为quot;吃皇粮quot;的人发工资的地方,就是正仓。可是问题来了,国库远在京都,偏远地区的县令们就要跑去京城去领?实际上每个州郡都有自己的国库,县令们领工资的时候,只需要前往自己的州郡首府所在地去领取即可。
而且领取工资还需要相应的凭证,在宋代称为quot;券历quot;。这种凭证仍有流传到现代的,例如敦煌就有《给副使李景玉天宝四载春夏两季禄》的牒文。牒文由豆卢军上河西支度使颁发,牒文内容是命令由本州正仓给李景玉俸禄为布若干,给粟若干,折估若干。按照程序,李景玉拿到俸禄的步骤是先从支度使署拿到经过审批盖印的牒文,再去正仓领取,并留下该牒做凭证,就可以把东西拿走了。
发放时间
现代人发工资有个quot;月薪quot;、quot;年薪quot;的概念,古时候也是如此。汉代实行的就是年俸政策,每年工资一结算。如刘备在当安喜县尉的时候,年俸就是一百石谷米。唐代的工资发放也是按年来算的,白居易在其所著的诗《观刈麦》中写道:quot;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quot;。
但到后来一年一发的工资又改成了半年一发。《唐六典》中记载:quot;着设年俸拖沓,准许以期半者放发。quot;偶有特殊情况,也允许预支一定时间的工资。明英宗土木堡大败,也先准备进攻北京。
明代宗令各级官员、兵士预支半年俸禄,前往通州领取,坚壁清野:quot;今令三军由通州入京,各取粮半年所用,坚壁清野,以待鞑贼quot;。
古时候县令的工资标准
以工资最高的宋、工资最低的明以及离我们最近的清为例。宋代实行quot;政策quot;,加上宋代贸易发达,确实有资本来履行这个政策。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quot;相禄金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粟一百石。县令金二十千,粟五石。quot;
如此高的俸禄,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着实罕见。同时这还不包括加俸、职田以及宋不时发放的各种补贴、福利,一个县令年收入折合人民币达二百万以上。不得不说,作为宋代官员实在是有够幸福。
明代是官员俸禄最低的朝代,清官海瑞作为淳安县令,好歹也是一名县太,死的时候竟然连自己的棺材都买不起。《明史》载:quot;七品年金四十五quot;,而知县正是七品官。如此低的工资造就了明代官场贪污成风的现象。其实这也怪不得官员们,那么点工资连活下去都困难。千里为官只为财,贪污也是情理之中事。
清代官员的工资不算很高,七品县令的年俸银为90两,约七万元左右。但清代为了官员廉洁,虽未有多高的工资,但有quot;养廉银quot;发放,养廉银一般为工资的10倍-100倍,例如巡抚刘铭传的年薪只有155两,养廉银却高达一万两。加上养廉银,清代官员的工资标准都可以肩宋了。
县令领薪困难重重
山高路远
虽说县令们不需要前往京都领取俸禄,但各州的州府离的也不近。少则几十里,多则上百里。如此距离,去的时候风尘仆仆,平原地区尚能纵马飞驰,遇到高山地形山路崎岖,原本三四的路程也要走上一个星期。若是在以崎岖为名的蜀地任职,道路更是难走。山高路远,这是县令们要拿到薪水的第一个坎。
政事荒废
根据规定,官员要领取俸禄,必须由特定的部门发给官员票据。然后由官员本人携带票据前往固定的俸禄发放地点,负责发放俸禄的人以票据来为官员发放俸禄。京城或者州府的官员们自然好说,不过是几里路的事情。但对于远在天边的县令们来说,这就成了一个大难题。
如果县令要领工资,那么他就要亲自去,来回的公事还要不要办?有离得特别远的,只是领工资的来回都有一个月了。如果叫人去领,不符合规定。万一路上再把凭证弄丢了,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来者何人。这也是县令们领薪途中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物品折抵
事实上,用于折抵工资的物品远不止上文所说的田地、丝绸等物品,而且形形五花八门。碰上用这些东西抵工资还应该偷着乐,在某些时候,能遇到这些东西抵工资简直是一种奢侈。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去领工资时竟然收到一堆用来卖酒的包装纸。
在明代,还经常用胡椒之类的东西折抵俸禄。这些东西又很难兑换成稻谷金钱之类的实物,就算折抵成了银票,它们的价值又经常浮动。由于大量印制纸钞——大明宝钞并且不能使其价值稳定,明代的钱币一路疯狂贬值,很不稳定,直到后来使用银本位才改变这种情况。上午能买一斤米的钱下午就只能买半斤,等买了半斤米后明天又能买两斤……五花八门的物品折抵加上价值浮动,让县令们都苦不堪言。
如何应对quot;县令讨薪难quot;
改变货币系以及发放模式
其实以物折抵俸禄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俸禄中最主要还是金白银和稻谷粟米。其它东西都可以压价卖出去,困难就在于货币的价值浮动不稳定。明代后期改变了纸币的优先地位确定了以银主导的货币系,使货币价值稳定下来,以物折抵俸禄也就变得合理了。
发放俸禄的时间也有了变化,既然山高路远,那么就将工资从一月一发改成一年一发。这样一来,原本长途跋涉的人只需要一年跑一趟就行了。一次将一年所有的东西都拉走,因为东西多一般还要驾马车以便运送。
优化领薪模式并推出相关业务
前面说到官员想要领取俸禄必须本人持凭证亲自到场。后来发现这个系弊病实在太大,后来改革了俸禄的领取流程。只要县令开具了有效的身份证明,就可以派人去领取。当然如果你还是觉得不方便,还有代步服务可以选。
对于离得远的地方官们,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为他们运送俸禄。只要地方官们支付一定的quot;脚钱quot;,就负责把他们的俸禄从仓库里送到官员府上。对于远在天边的县令们来说,这自然是一个好消息。既可以领取俸禄,又不用自己赶路受累,同时还不延误本县政事,只是付出一点运费而已。
《朝野佥载》上就有这样一件事:李畲当禄,太仓欲好之,使人押之李府而无收脚银。母不欲污子廉名,绝而谢之。《旧唐书》也记载太仓门前更有大批脚夫,专以quot;送工资上门quot;为业:quot;远官多有求,而脚夫繁盛quot;
果然是需求带动就业,一项小小的送俸禄,竟然带动一项新兴行业的发展。
总结
在各种条件都受到极大的情况下,古时候县令们领取工资要面对诸如道路太远、价值浮动、政事荒废等问题。好在古人智慧无穷,想出了种种可行的方法来面对这些问题。如找人代领、派人运送、稳定货币系等方法,还拉动了一批就业机会。所以虽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但县令们还是能够拿到自己的工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