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朝代ldquo;中兴rdquo;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ldquo;中兴rdquo;无法阻止朝代的灭亡?

  说到朝代“中兴”,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其实,朝代“中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一些君王通过变革,将本已衰败的王朝重新扳回到正轨。

image.png

  “中兴”一词最早见于《诗·大雅·烝民序》:“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那么,周朝的“中兴者”是谁呢?

  答案是:周宣王姬静。

  当时,姬静启用了一批贤臣辅佐朝政,让国力得到了短暂的恢复。其父亲是周厉王,在任上开始“国家垄断”,盘剥百姓,结果,被推翻了。

  只是,姬静非常喜欢战争。虽然,在军事上借用诸侯之力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在晚年却是频繁动武,将自己积累的成果消耗殆尽。

  所以,周朝“中兴”的时间很是短暂。

  大家都认为汉武帝非常厉害,因为,在他执政时期,汉朝出了很多名将,让后人至今都膜拜不已,并将西汉的心腹之患匈奴收拾的元气大伤。不过,只要是战争就会消耗巨大的国力。于是,为了充盈国家财库,汉武帝使用了各种歪招来“敛”百姓的财。

  所以,别看外患消停了,但国内的民生却是相当恶化。

  于是,汉武帝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颁布了《轮台罪己诏》,决定要修生养息,好好发展一下国内的经济建设。之后,他的汉昭帝刘弗陵、后来的汉宣帝刘询都遵循了这个方针,将民生问题放在了第一位,使得国家慢慢得到了发展。

  尤其对汉宣帝刘询的评分很高,说他在位时期,政教分明,边境安宁,国家富有,百姓安居乐业,甚至,超过了汉文帝刘恒。

  所以,汉宣帝执政时期,历史称之为“昭宣中兴”。

  其实,汉朝还有一次“中兴”,那就是刘秀时期的“光武中兴”。他虽然恢复了汉室,国号也依旧为汉,但在历史上,却将其称之为东汉。当时,在常年战乱后,国内的经济凋敝是常态。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复苏。

image.png

  再来看看唐朝,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很恢弘的时代,却一样没有躲过被取代的下场。当时,唐朝有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藩镇割据。要知道,地方的节度使有了自己的兵力,自然就想摆脱朝廷的控制,这和唐朝的兵制有很大的关系。

  刚开始的时候,唐朝是府兵制,有个条件,必须自己配备作战装备。在均田制下,府兵制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后来,土地兼并严重,谁还有闲钱去买马匹和铠甲。于是,大家都不愿意去当兵,再加上其它原因,府兵制就被瓦解了。

  而藩镇则是募兵制,简单理解是:国家没有了兵力,各地的节度使却养了不少兵。出现这样的情况,国家能不乱吗?

  到了唐德宗时期,他不愿意得罪藩镇势力,估计是怕打不过,便放任他们不管了。而唐宪宗李纯倒是不怕,就来硬的,用武力将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重新纳入了朝廷的管控之下。所以,唐宪宗执政时期被称为“元和中兴”。

  之后,唐宪宗的李忱,同样以出色的治理,赢得了很高的美誉,甚至,将他和唐太宗较。李忱在位期间,的现象得到了遏制,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人才得到了重用。不过,史上对李忱执政时期的评价,却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大中暂治”。

  李忱虽然让唐朝出现了再次振兴,但唐朝的颓势已是定局,他无法根除藩镇割据的弊端,只是延缓了唐朝的终结。其实,在李忱之前,还有个唐武宗,治理手腕也不错。只是,唐武宗在位时间短,使得“会昌中兴”知道人并不多。

image.png

  再来说说南宋有个“乾淳之治”,讲的是宋孝宗赵昚。其实,赵昚是一个蛮有想法的君主,不仅为岳飞,还认为应该用武力解决当时的问题。只是,他上面有个太上皇赵构,活得长不说,还处处干预朝政。而等赵构驾崩后,赵昚也没有了治理国家的心思。

  历史上明朝的中兴有四个,但只有“弘治中兴”值得一提。这次中兴虽然时间不长,但君臣关系却很是融洽,朝政气象一度清明,经济有所发展。至于,嘉靖、万历和崇祯时期,他们也的确拿出过变革的方案,可都是为了解一时之忧。

  尤其崇祯皇帝,当时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相当恶化了。其实,崇祯倒是很努力地想扭转国家的衰变之势,但他砍了前朝的宦官魏忠贤,重用了自己的宦官,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再说,那时的明朝已经是千疮万孔,根本无法“救治”了。

  那么,清朝有“中兴”吗?

  史学家总结出了“同光中兴”,也就是同治和光绪执政时期。其实,同治和光绪非常窝囊,当时的掌权者是慈禧太后。而那时,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分别是:太平天国、二次战争。于是,朝廷意识到了发展军事和科技的重要性,便有了“洋务运动”。

  只是,“洋务运动”被甲午中战争彻底粉碎了,让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惨败。后来,清朝就灭亡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