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书院是谁赐名的?赵恒又是怎么重视文化教育的?
文化是软实力,宋朝军事历史不强,但格外重视文化教育。赵恒在三教并隆中更为着力的当是“崇道”和“重儒”,他还为“应天府书院”赐名,鼓励学习。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赵恒创作的《励学篇》演化为著名的劝学谚语,传承至今。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河南虞城富人曹诚在商丘建学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博延众生,讲习甚盛”,赵恒赐名“应天府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同时,赵恒还追封孔子的颜回等10人公爵、曾参等62人为侯爵,先儒左丘明等19人为伯爵。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时候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时候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赵恒在弘扬方面多有所为。自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圣祖(赵玄朗)”降临以后,赵恒便命王钦若、曹谷和张君房整理新道。四年后,新道基本修成,命名为《宝文录》。天禧三年(1019年),经增补共计4565卷,抄录了7,赵恒重新命名为《大宋天宫宝》,此书在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在位时,首先对《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核心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勘与雕印颁行,可谓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赵恒认为戒律与儒家学说“迹异而道同”,故而应予保护。但他一直把作为外教来看,执守待客之“敬”。当时有人倡议修复早在会昌灭佛时被的龙门石佛,赵恒对此明确反对,指出:“军国用度,不欲以奉外教,恐劳费滋甚也。”
赵恒为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创作《励学篇》,后来成为了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
《励学篇》是宋宗的作品。本文以诗的形式勉人读书,尽管诗中有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嫌,但其生动形象的喻千百年来久传不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