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起源于哪朝?明朝为什么会回归了金银?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宋朝纸币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北宋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这是被写进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常识。而纸币的滥觞其实还可以往北宋以前追溯。汉武帝时,市面上流通的一种白鹿皮币就已经具有了纸币的性质。(每张鹿皮定价40万钱,用于王侯间贡赠。)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被史学界普遍认为是纸币的原型。北宋的交子便是从“飞钱”这种兑换券发展而来的。

  北宋的交子由四川商户发明。因为涉及钱财,人们采用了用楮树皮制造的耐翻折的绵纸,并在两面都印刷上密码与朱墨交错的印记,只留下票面余额供另行填写。

  后来四川商人们的“灵机一动”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北宋开始出现官方交子。这种官方交子“官交子”初次发行于天圣二年(1024),有一贯、十贯等固定面额。至于民间那种可随意填写面额的“私交子”,因为一些不法商人的浑水摸鱼而逐渐丧失公信力,最终被人们抛弃。

  鉴于纸币还是新事物,人们也尚未认识种种经济规律,北宋的纸币在人们的“过份热情”之下不断贬值。但南宋还是继承了这一事物,并将其传递给金、元、明,直至清代。不过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时代,纸币的境遇迥然不同。在南宋和明代,纸币更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image.png

  二、南宋承担货币大任的纸币

  在南宋,“官交子”几乎被等同于“东南会子”。东南会子是一种纸币,发端于南宋都城临安,前身为“寄附充便钱会子”,因而不算是四川交子的直接“继承者”。且在一开始,尽管朝廷认可了东南会子的地位,允许其在淮浙、湖北、京西等地流通,但一旦出了临安城,很多人还是不认可东南会子。

  幸得南宋始终认可并尽力推广东南会子。到了宋理宗时期,即便是在纸币的发源地四川,很多商人也用上了东南会子。至南宋中期,东南会子几乎成为了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流通货币。与此同时,在四川、江淮等地,还有“四川钱引”、“湖会”、“淮交”等地域性纸币流通……因而可以说,南宋人人都离不开纸币,因为纸币出现在每一寸土地上和每一次交易中。

image.png

  不过话又说话来,因为纸币金属钱币携带更便捷,人们就会如此大范围地使用它了吗?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认可并兜底,使用便捷,这些就已经足够支撑他们认可纸币。而对于来说,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更简单(彼时他们也几乎未考虑过滥发纸币的弊病)。所以在遇到临时性开支时,南宋朝廷就多次使用纸币来缓解财政压力。

  所以南宋纸币的盛行,一方面是因为纸币本身便捷的特性,一方面是的大力推动。彼时纸币的弊病尚在人们的接受范围内,这也为纸币在南宋的普遍提供了契机。

  三、明代对纸币的疏远

  可俗话说“纸包不住火”。古时候纸币的弊病在纸币被运用了数百年后终于让治者警惕。南宋时举国用纸币的盛景在明代便逐逐渐消失。

  洪武八年(1375),大明首次发行纸币——大明宝钞。这种纸币有一百文、两百文、一贯等面额,但被规定无法兑换成金属货币。于是这种基本只能用于大额交易的货币,即便由官方发行,却逐渐远离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常生活。

image.png

  纸币适用范围极大地缩小,普通人基本用不上纸币了,纸币的地位也就随之下降。而对于来说,纸币的利处还是有的。所以即便已经有宋元纸币大幅贬值的先例在前,明代还是在提高使用条件的前提下发行了大明宝钞。甚至明初至中期允许流通钱和金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持纸币的流通。

  但像大明宝钞这样脱离普通人生活的货币实在是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了。所以在大明辛苦维系一百二十余年后,纸币终于被疏远。民间已广泛流通的白银得到官方认可,纸币则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逐步退出主要流通市场。

  到了清代,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纸币还是被清继承并发行。但正如明代纸币一样,清代纸币也终究没能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时,因为政局的复杂与动荡,纸币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直到新中国建立和逐步稳定,四川古人在近千年前的“灵光一闪”才正千万子孙。如今我们过年能收到大红包,而非装饰性的“压岁钱”,也多亏了这个古老的发明。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