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什么刘禅没有再任命丞相呢?
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刘备册封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因此,诸葛亮自然是蜀汉第一任丞相。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诸葛亮临终之际,后主刘禅曾派人询问诸葛亮的继承人选。对此,诸葛亮给出了蒋琬、费祎这两个人选。但是,自公元234年开始,不管是蒋琬,还是费祎,实际上都没有担任丞相一职。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后主刘禅事实上废除了丞相一职。
当然,这一行为自然可以理解,如曹、曹丕之后,曹魏实际上也没有人再担任丞相一职了。毕竟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权力实在太大,如果不加以制约的话,必然会和皇帝的权力相冲突。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丞相一职,之后谁来帮刘禅处理朝政呢?
一
众所周知,丞相作为百官之首,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朝廷事务。虽然在明朝初期,朱元璋选择废除了丞相一职,从而亲自来处理朝政。但是,明朝之后的皇帝,显然无法每一个都像朱元璋一样勤政,从而有了内阁,乃至于内阁首辅来事实上承担丞相的工作。同样的道理,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废除丞相一职,也需要有人来帮助自己处理蜀汉的朝政。
在此基础上,在诸葛亮死后,担任这两个官职的大臣,事实上行使了丞相的职权。这两个官职分别为尚书令和录尚书事。一方面,就尚书令这一官职,始于秦朝,原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地位低,权力小。但是,汉武帝刘彻这位皇帝在位时,为了削弱相权,逐渐重用尚书令来处理朝政。到了东汉时期,尚书令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重要帮手。
二
另一方面,就录尚书事来说,一开始设立时称“领尚书事”。汉昭帝初立,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领尚书事,是为此官之始。东汉永平十八年(75),汉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用“录”代“领”始此。汉末三国时期,常以三公、大将军、太傅录尚书事。也即朝廷大臣一旦“录尚书事”的话,就可以参与朝政的处理了。
如在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之际,以司马懿和曹爽两人作为托孤大臣。对于司马懿、曹爽来说,都获得了“录尚书事”的官职。换而言之,魏明帝曹叡的安排,就是让司马懿、曹爽共同执掌朝政,以此辅佐皇帝曹芳的。对此,就蜀汉来说,在丞相诸葛亮病逝后,不少大臣就通过尚书令或者录尚书事这两个官职,以此帮助刘禅处理朝政的。也即担任尚书令、录尚书事的大臣,也可以说是宰相了。
三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被后主刘禅拜为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对于蒋琬来说,尚书令、录尚书事的官职,促使其可以名正言顺的处理蜀汉朝政,成为事实上的丞相。至于大将军,则意味着蜀汉的兵马也在蒋琬的掌控之下。
诸葛亮死后,费祎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费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因此,对于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费祎,一开始可以理解为蒋琬的副手,等到蒋琬去世后,费祎则全面执掌蜀汉的朝政。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董允以侍中兼尚书令,担任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对于董允来说,只是担任尚书令一职,并没有达到录尚书事的档次。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将军、三公一旦录尚书事的话,那么尚书令也要受到他的制约,所以董允主要是作为费祎的副手。
四
最后,当然,因为对蜀汉多有贡献,董允得以和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为蜀汉四相。在董允去世后,吕乂、陈祗等人先后担任尚书令一职。其中,陈祗深受刘禅的宠信,又与宦官结交,在蜀国朝廷里的权力竟超过了大将军姜维。换而言之,姜维虽然是大将军,却因为没有执掌尚书令或者录尚书事,从而在权力和地位不上之前的蒋琬、费祎,更无法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了。
景耀二年(259年),樊建任尚书令。景耀四年(261年),董厥迁任辅国大将军,与时任都护、卫将军的诸葛瞻同为录尚书事。自此开始到蜀汉灭亡,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共同执掌蜀汉朝政。由此,在蜀汉的最后几年,丞相的权力实际被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共同行使了。其中,诸葛瞻就是诸葛亮的。但是,作为诸葛亮的,诸葛瞻反对姜维继续北伐,至于董厥、樊建二人,也不支持姜维北伐曹魏。
而这,可以理解为蜀汉后期出现了“将相失和”的局面,对于这一局面的形成,其实和后主刘禅存在一定的关系,也即后主刘禅希望达到文臣武将之间的制衡效果,大将军姜维执掌兵权,但是没有兼任尚书令或者录尚书事,而诸葛瞻、董厥、樊建三人则担任尚书令或者录尚书事,从而互相制衡。可是,互相制衡的效果,也导致蜀汉文臣武将在北伐中原上的各执己见。当然,朝廷大臣之间的互相制衡,自然也是利弊并存的。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没有曹魏大军的进攻,后主刘禅无疑可以继续高枕无忧,不仅有尚书令、录尚书事来帮助自己处理朝政,还不用担心蜀汉发生司马懿篡权这样的事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