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了汉中之后,刘备是否拥有了恢复汉室的希望?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汉中之战后,刘备有了一天下的实力,可关羽使他的努力付诸东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看三国的历史,总是为刘备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他在兄弟们的帮助下,虽然屡战屡败,可是依然毫不气馁,再次重整旗鼓。最终,在退入荆州后,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确立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了荆州南部四郡的根据地,终于得到了事业腾飞的机会。
刘备在施展手腕,从孙权那里借得南郡后,刘备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篇章。他率领军队,夺取西川,拥有了稳固的根据地。然后与曹争夺汉中,使得曹首次在刘备手下尝到了败绩。在刘备实力最强大的时候,他拥有益州、汉中、上庸三郡和荆州一部分,兵力达到十万人以上。
那么,刘备拥有这个实力,是否有恢复汉室的希望呢?我们看,这个实力是有希望的。虽然当时的曹拥有的地盘、人口和兵力都超过了刘备,可是双方的形势是不同的。刘备在多年之后,厚积薄发,事业走上了正轨。刘备正处于上升阶段,在战略上处于进攻的态势,占据了战略的主动权。
而曹则处于疲于奔命的阶段。他在汉中的败绩,已经显示出对大局的失控。曹内部正处于新旧更替的阶段,匡扶汉室的势力和要求政权变更的势力,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由于曹不愿意以禅让的形势接替汉朝的江山,使得内部的矛盾无法解决。曹的治区叛乱四起,战火连绵。曹依武力也无济于事。
而在军事上,曹也陷入颓势。曹的兵力虽多,可是能够领重兵的将领不多。由于上述的原因,曹也不敢让不是自己亲族的将领领重兵。他信任的大将只有夏侯渊、夏侯惇和曹仁几人。这几人中,夏侯渊在汉中战死,夏侯惇病入膏肓,唯一能够坚持作战的唯有曹仁。曹自己的身体也多病多灾,没有大将指挥的军队,数量再多也不能发挥作用。
因此,曹只得在战略上转入守势。他以关中、襄樊和合肥为防御据点,来防御刘备和孙权的进攻。可是这种防御的稳固性,曹心知肚明。在襄樊一战中,曹的防御在关羽的进攻下一触即溃。如果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一起进攻曹,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可以说,刘备的实力虽然相对曹要弱小,可是由于攻守易势,曹处于层层设防、防不胜防的态势,形势对刘备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刘备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就很有可能彻底打败曹,恢复汉室江山。
可是,我们也知道,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如同我们预料的一样。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出兵襄樊。关羽利用自己的兵种优势,借秋雨连绵的气候条件,利用汉水暴溢之机,水淹七军,以水军将于禁、庞德率领的曹军全部歼灭。在这个时候,关羽威震华夏,逼得曹考虑迁都来躲避他的锋芒。
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孙权趁关羽出兵襄樊,后方空虚的机会,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关羽在撤军之后,大军离散,自己也被东吴所擒。孙权这一次背信弃义的袭击,使得刘备失去了荆州的土地、民众,还丢失了以关羽为首的一支北伐的主力。这使得刘备元气大伤,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在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如果没有东吴的败盟,偷袭荆州之举,曹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这还只是关羽一支人进攻,如果是刘备全军的进攻,那局面就会更不相同了。那么,为什么刘备恢复汉室江山的大好形势,到了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会突然毁于一旦呢?
这是因为关羽的北伐是完全违背刘备、诸葛亮已经制订的《隆中对》计划的。我们可以看到,在《隆中对》里,严格规定了三个战略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跨有荆益,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第二个步骤是加强内部建设,加强对孙权的外交工作,休养生息,等待时机。第三个步骤是在时机到来之时,兵分两路发动北伐。主力由刘备率领兵出秦川,另一路由一员上将率领兵出宛洛。刘备势力达到顶点的时候,正是第一个步骤基本完成的时候。
那么,在第一个战略步骤完成之后,刘备、诸葛亮就准备进行第二个战略步骤,那就是进行战略休整,准备为最后的决战,也就是第三个战略步骤做准备。刘备在西川动员民夫开始基础建设,就是这个实行这个步骤的表现之一。可是,关羽的兵出襄樊,就完全打乱了刘备、诸葛亮的战略部署,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如果按照《隆中对》的部署,这个时候正是刘备方面进行休整的时期。在汉中之战中,刘备虽然取得了胜利
,可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但西川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程度,人力、物力消耗很大,而且曹军在撤退的时候将汉中的人口迁移一空。这使得刘备急需要进行休整,恢复元气。这样,蜀中的军队主力暂时无法遂行较大的战略军事行动。所以,刘备依照《隆中对》的计划转入了战略休整阶段。
按理说,荆州的关羽也应该遵照《隆中对》的部署,坚守荆州,休整军队。并且发挥自己和东吴接壤的条件,做好与孙权的外交工作,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可是,关羽却偏偏在这个时候发动了北伐。
如果单单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关羽北伐襄樊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此时曹从汉中撤退,主力滞留关中,一时无法撤回。在襄樊地区虽然曹军关羽出动的兵力要多,可是他们兵种单一,只是陆军。而关羽则拥有一支精锐的水军,在战场上可以利用汉水分割对方,各个击破。再加上刘封、孟达占领了汉水上游的上庸,可以对关羽予以配合。
关羽就算无法击破曹军主力,他也可以在水军的掩护下,先夺取襄阳。然后在长期相持下,如同当年周瑜夺取江陵一样,逼退曹仁,夺取樊城。这样,在夺取襄樊后,关羽就控制了襄樊和江陵间几百里的纵深地区,再加上长江和汉水两条与蜀中沟通的交通线,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说,关羽的军事眼光是十分敏锐的,他一举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战机。可是,他只是从战术的角度处理了这个问题,却没有从战略角度来看待这个情况。在当时的情况下,关羽的战略任务是保有荆州,与孙权做好外交工作,夺取襄樊并不是关羽当前急迫的任务。而且,在关羽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即使是曹军援军到达,胜利无望的情况下也不撤退,这最终造成了丢失荆州的恶果。
如果关羽有清醒的战略头脑,他就会始终将荆州的得失放在第一位。在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后,无法打破曹军的增援,就会回师荆州,保卫自己的根本重地。可是,他本末倒置,最终造成了败局。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关羽遵照《隆中对》的计划行事,天下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刘备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后,曹的生命也到了尽头。曹一死,诸葛亮所说的天下有变的时机就到来了。由于曹没有进行禅让,他的治区依然是两元式治。当曹去的时候,他手下的青州兵就发生了兵变,击鼓鸣角,自由行动,没有人敢去制止。可想而知,曹军的控制区人心不稳,带来的后果将是一片大乱。
这时,刘备和关羽两支人马就可以向曹军的控制区发起进攻。我们可以想见,一方是养精蓄锐已久的精锐之师,一方是军心涣散的混乱之师,胜负早已得到了分晓。刘备的军队肯定会势如破竹,诸葛亮所说的百姓食壶浆迎接的场景也会出现。
至于说孙权一方,这个时候吕蒙已经病死,即便是孙权想要袭击关羽的后方,也派不出大将。他只能配合刘备一方北伐,从曹军的控制区得到补偿。这样,曹军一方更是雪上加霜。在进入北方之后,脱离了水网地带,刘备的主力就显示出更强的战斗力。这样,刘备会控制更多的地盘,而战略纵深的增加,使得东吴败盟的可能性变得更小,即便是东吴败盟,造成的危害也更小,不可能影响刘备一天下的大局。
因此,如果按照《隆中对》的步骤来行动,刘备是有可能恢复汉室江山的。只要关羽能够再耐着性子再熬一年时间,保守荆州不失。那样,曹和吕蒙就双双离世,刘备等待的一天下的时机就到来了。可惜关羽没有战略头脑,贪图战术上的胜利,最终葬送了刘备一天下的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