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喜本想趁火打劫成就一番伟业,结果却差点被灭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燕王喜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西汉刘向《战国策·原序》
战国的历史,如果用一个字能形容的话,非“战”字莫属。
短短二百多年的历史,有史料可循的战争高达百次有余,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成了战国历史的主旋律。
礼崩乐坏,诸侯并起,无法避免的战争,一次次刷新着战国的格局,一遍遍洗礼着与生产力无法适应的制度,旧制度逐渐被新制度取代的过程,充斥着血腥与暴力。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死亡的士兵对于治者来说,也只是一个数字,他们唯一在乎的也仅仅只是自己的治能否持久。
周朝虽然还是名义上的治者,但周天子已经无能力管辖华夏大地上并起的诸侯,尤其到了战国末期,强秦东出,周天子也仅仅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胆战心惊的数着子过生活了。
这其实不重要,因为周王室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很少人会关注这个已经病入膏肓无法医治的“病人”,而引人注目的是战国七雄之间的争霸。
赵国作为秦国东出最大的障碍,穿过这个障碍,一华夏也指可待,所以秦国和赵国之间无法避免的战争就成为了战国格局中的转折点。
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也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这两战赵国青壮年损失殆尽,虽用生命之躯抵挡住了强秦的铁蹄,但这还是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还没来及休养生息的赵国,又迎来了燕国的大军。
燕国趁赵国历经两次大战国力空虚就想要了它的命,结果差点被反。
燕王喜偷不成蚀把米,本想趁火打劫成就一番伟业,却差点被灭国。
燕国的趁火打劫。
公元前255年,燕孝王去世,他的姬喜继位,此时邯郸保卫战的阴影还未从赵国的上空散去(《史记》记载: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你可能会有疑问燕王喜的谥号是什么呢,不好意思,他没有,因为他是燕国最后一任王,没人给他起,说白了他是之君,这里暂不赘述。
公元前251年,继位没多久的燕王喜就打算和赵国结盟(名义上是结盟,其实是打探赵国虚实),于是派出栗腹带着百斤黄金去向赵孝成王献礼祝寿(《战国策·燕策》记载: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结果栗腹带回来一个很腹黑的主意,那就是趁其病要其命,栗腹给燕王喜回禀说,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了长平,少年还没有长大,趁着这机会,可以一举灭赵,刚给人送了黄金表示友好,转眼就建议燕王攻打人,这栗腹着实很黑。
栗腹的建议正好说穿了燕王喜的内心,那还说什么,决定举兵伐赵,想着秦昭襄王都打不下来的赵国,自己却能打下来,燕王喜乐了,顺道还问了下乐间的意见,结果乐间一盆冷水浇了下来,说打不赢,不要去打赵国(乐间劝说燕王喜的故事,我们下次再说),但燕王喜不听劝阻,执意出兵。
赵国的顽强抵抗。
按照燕王喜的构想,打仗不就是人打人,我的人多自然就能打的赢,于是发兵六十万,四十万由栗腹带着进攻赵国城池鄗城,剑指邯郸,另二十万以庆秦领进攻赵国代地。
而这时候的赵国凑出来多少兵抵抗呢,只有13万,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稚嫩的面孔,因为这些都是赵国刚招募来的新兵蛋子,毕竟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赵国损失太重,但是为了保卫国家,只有孤注一掷。
赵国此时大将也是青黄不接,赵王没有办法只有再次启用老将廉颇,让他领八万赵军去抵抗腹部的四十万大军,给了乐乘五万赵军,让他去抵抗庆秦的二十万大军。
按照例换算一下,乐乘面对的是一打四,而廉颇面对的是一打五,冷兵器时代,一个人打两个都费劲,更别说这样的例了,但历史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意外构成的,当燕军觉得必胜的时候,意外又发生了。
廉颇的名将风采。
这个意外就是,六十万燕军被十三万赵军打的落花流水,并且在这场仗中,燕军主将栗腹还被廉颇死了,然后赵军在廉颇的带领下一路进攻燕国,并且包围了其首都。
这场战役是燕赵之间的一次大战,双方投入兵力达七十余万,而在史料中记载这场战争都是只说了一个结果,《战国策·燕策》记载:燕人大败,乐间入赵,《史记》中记载: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於鄗,破卿秦於代,乐间奔赵,廉颇逐之五百馀里,围其国。
具体怎么打的史料中不多,这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简单的记录呢,最大的可能就是这场仗,燕国败得太快,想要记录其过程,但是的没有什么能记录的。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廉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擅长防守,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名将的风采,并且被封为信平君,没有贵族血,没有过硬的关系,廉颇的封君的是本事,在依然是贵族的赵国,能做到这点,实属不易。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